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龄、智力年龄和心理年龄。生理年龄有时间刻度;智力年龄有较完整的测量指标,心理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某一年龄阶段所显示出来的心理状况或水平,可由于生命历程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。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,即胎儿期、乳儿期、幼儿期、学龄期、青少年期、青年期、中年期、老年期,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。心里年龄本身并不是一个病理名词,而只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时间参数。心理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的说法,因为心理年龄并不具备智力那样的稳定性,随着人的不断努力,它可以得到调整和优化。
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应成大致对应的关系,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,并不是绝对的好和坏可以区分的。
1.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一致
心理状况与实际年龄基本符合,即该年龄应当显示出如此的心理水平。两者一致者,其心理健康水平一致。
2.心理年龄高于实际年龄
全世界极少有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完全一致的,而心理年龄高于生理年龄,常被称为“未老先衰”、“老气横秋”等,处于这种情况的人,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。但这也属于正常现象,即使相差很多,也并非病态。
3.心理年龄低于实际年龄
处于此种情况的人,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,但这种低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才是好的。如果过低,并非是心理健康的表现。
心理年龄的高低,和一个人的遗传、性格、经历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,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
1.青春期(12~20岁)
抽象思维越来越普遍,使用形式逻辑来考虑抽象问题。语文、数学和空间技能有所提高。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,寻求自主独立,对权威(如父母老师)充满了批评精神,很难接受批评,很容易指出别人行为中的错误。
2.成年早期(20~40岁)
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,熟练解决各种问题,思维变得更灵活和主观。智力被应用在涉及事业、家庭和社交的长期目标上。建立亲密关系,婚姻家庭带来发展的变化,并充满压力。
3.成年中期(40~60岁)
默写认知功能开始丧失,总的认知能力保持稳定,可以使用生活经验和有效的策略进行弥补。回顾过去评价自己取得的成就,会遇到中年危机,但心情平静和满意,个体人格特质保持稳定。把职业看做一种内在满意感。
4.成年晚期(65岁至死亡)
在80岁之前,认知能力下降是微小的,可通过训练和练习来保持。退休时成年晚期的主要时间,导致个体对自我概念和自尊进行调整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仍然活跃在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带来满意感。
心理年龄是按照记忆、理解、反应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等计算的年龄。与生理年龄相似,也要根据心理测验而取得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常模,然后与某人的心理检测结果相对照,从而得出其心理年龄。
咬字典百科 » 心理年龄_Xin Li Nian Ling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;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