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,简称早搏,系指较主导节律提前出现的异位心搏。按异位起搏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、房室交界性及室性期前收缩。
早搏的发生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,前者多见于健康小儿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,由于过劳、精神紧张等。病理性最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、心脏外科术后及各种严重感染。
生理性早搏多无明显症状,病理性早搏患儿可有心悸,心前区不适,心跳不规则或感到胸前撞击,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。
1.常规做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,如血钾,钙,镁,pH值等;查血沉,抗“O”,心肌酶谱,免疫球蛋白等;如疑为药物因素,应查血药浓度;疑为肾病综合征,应查尿常规和血胆固醇血浆蛋白等。
2.心电图检查: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:
(1)QRS波:提前出现的QRS波,呈宽大畸形,时限:儿童>0.10s,婴儿>0.09s,如起搏点在希氏束邻近,QRS波形态可接近窦性,离希氏束越远,则QRS波宽大畸形越明显,其后的T波方向往往与主波方向相反。
(2)提前QRS波前无P波:若QRS波发生很晚,可落在窦性P波之后,形成窦性P波和提前室性QRS波的“P-R′间期”,其比正常P-R间期短,P-R′0.10s。
(3)代偿间期:常有完全的代偿间期,但可因期前收缩发生特别早,可能逆转至心房,使窦房结原来的节律发生改变,致代偿间期不完全,且其后一个P-R间期延长,为隐匿性干扰所致,另可在心率较慢时,发生“插入性”期前收缩(又称间位性期前收缩),而不影响窦房结自律性。
(4)室性期前收缩:可单独出现,亦可以成对或呈联律出现,成对期前收缩即两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;二联律,即一个窦性搏动后一个室性期前收缩;或三联律,即两个窦性搏动后一个室性期前收缩,
(5)联律间期:大多数病例的联律间期相等,若同一导联联律间期恒定,且QRS波形态一致,为单源性期前收缩;若同一导联上联律间期相等,而QRS波形态一致,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,联律间期不等,QRS波形态一致,有时出现室性融合波,有时可为室性并行心律,其互相邻近的两次异位搏动间的时间间隔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。
(6)起源点定位:不同部位起搏的室性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有不同的表现,根据心电图可初步判断异位起搏点位置。
3. X线和B超检查:尚应常规做X线和B超检查。
4.运动试验:观察运动后室性期前收缩减少,消失或增多,或诱发室性心动过速;有无ST-T波改变,随心率增快后Q-T间期有无延长,形态单一的室性期前收缩,包括联律或并行性期前收缩,运动后期前收缩消失或减少,经上述检查均未见异常者,预后良好,经过一段时间,期前收缩可自行消失。
5.超声心动图:观察心腔大小,室壁及瓣膜情况,心功能改变,有助于诊断二尖瓣脱垂,左室假腱索,扩张型及肥厚型心肌病,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等。
根据病史、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。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。
必须针对基本病因治疗原发病。对无器质性心脏病者,若早搏次数不多,无自觉症状,或早搏虽频发呈联律性,但形态一致,活动后减少或消失则不需用药治疗。对于病理性早搏,有自觉症状、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,则应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。房性及房室交界性早搏可选用普萘洛尔(心得安)、普罗帕酮(心律平)等β受体阻滞剂。房性早搏若用之无效,可改用洋地黄类。室性早搏必要时可选用利多卡因、美西律(慢心律)和莫雷西嗪等。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早搏,应停用洋地黄,给予氯化钾或苯妥英钠治疗。
咬字典百科 » 小儿期前收缩_Xiao Er Qi Qian Shou Suo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;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