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药鼠李实2022-10-07 18:45:38
中药材“药鼠李实”。别名:清泻鼠李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1400m的山地河谷或山坡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在新疆北部。原形态:药鼠李 灌木或小乔木,高58m。幼枝无毛,小枝紫红色或银灰色,枝端具针刺;顶芽椭圆形有数个鳞片,鳞片边缘有缘毛。叶对生或兼互生;叶柄长12.7cm,上面有沟,沟内有疏短毛或近无毛;叶片纸质,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或卵形,长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荜澄茄2022-10-07 18:45:38
中药材“荜澄茄”。性状:本品呈类球形,直径4~6mm。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网状皱纹。基部偶有宿萼及细果梗。除去外皮可见硬脆的果核,种子1,子叶2,黄棕色,富油性。气芳香,味稍辣而微苦。贮藏:置阴凉干燥处。归经:归脾、胃、肾、膀胱经。性味:辛,温。功能主治: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。用于胃寒呕逆,脘腹冷痛,寒疝腹痛,寒湿郁滞,小便浑浊。用法用量:1.5~3g。别名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药绿柴2022-10-07 18:45:37
中药材“药绿柴”。出处:始载于《叶三多生药学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林缘、河岸或湖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北部。原形态:欧鼠李,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7m。小枝紫褐色,被疏短柔毛。叶互生,纸质;叶柄长12cm,被短柔毛,后脱落;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411cm,宽36cm,先端急狭成短渭尖或圆形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先毛,背面淡绿色,沿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荭草根2022-10-07 18:45:37
中药材“荭草根”。别名:水红花根、红蓼根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。 资源分布:除西藏自治区外,分布几遍全国。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l3m。茎直立,中空,多分枝,密生长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8cm;托叶鞘筒状,下部膜质,褐色,上部草质,被长毛,上部常展开成环状翅;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1020cm,宽612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全缘,两面疏生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荷叶蒂2022-10-07 18:45:36
中药材“荷叶蒂”。别名:荷鼻(《本草拾遗》),莲蒂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,主产于江苏。性状:干燥的叶蒂,多剪成类圆形或菱形,径约6~7厘米。正面紫褐色或绿黄色,微带蜡质样粉霜,叶脉微凹,由中央向外辐射状散出:背面黄褐色,中央有残存的叶柄基部,叶脉突起。质轻松而脆。味涩。以叶片厚、干燥,淡绿色、不破碎者为佳。化学成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荷叶金钱2022-10-07 18:45:35
中药材“荷叶金钱”。别名:水猪毛七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m左右的低山区阴湿的岩石上及石缝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的石柱、涪陵及重庆的万县等地。原形态:植株高1015cm。根茎短而直立,密被黄棕色、边缘有齿的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512cm,圆柱形,深棕色,有光泽,下部被黄棕色多细胞的长柔毛,上部较稀疏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圆肾形,长宽各为2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药用狗牙花2022-10-07 18:45:35
中药材“药用狗牙花”。生境分布:广东、海南。功能主治:主治腹痛。用法用量:3~5钱,水煎服。别名:山辣椒树、狗牙花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800m的山地疏林间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灌木,高24m。全株具乳汁,除花被毛外其他部分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7mm;叶片坚纸质,长椭圆形,稀有长圆状披针形,长715cm,宽36cm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荩草2022-10-07 18:45:34
中药材“荩草”。别名:绿竹、马耳草、马耳朵草、中亚荩草。生境分布:全国各地。化学成分:含马耳草素arthraxin C21H16O9。性味:苦,平。功能主治:清热,降逆,止咳平喘,解毒,袪风湿。主治肝炎,久咳气喘,咽喉炎,口腔炎,鼻炎,淋巴腺炎,乳腺炎。外用治疥癣,皮肤瘙痒,痈疖。用法用量:0.5~1两,水煎服。外用荩草2两,水煎外洗。别名:菉竹(《诗经》)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荡皮参2022-10-07 18:45:33
中药材“荡皮参”。别名:乌虫参、乌参、红参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活时背面为暗褐色,老年个体色常较深,幼小个体常带紫褐色。腹面色较淡。多生活于石堆间水洼中幼体常栖息于潮间带珊瑚礁或岩石下。 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自福建东山、广东、海南至西沙群岛。原形态:玉足海参,体圆筒状,后部常较粗大,一般体长2030cm。背面散生少数疣足和管足腹面管足较多,排列不规则,但幼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荭草2022-10-07 18:45:33
中药材“荭草”。性味:辛,温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活血止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。用法用量:0.5~1两。别名:游龙(《诗经》),茏古(《尔雅》),红草(《尔雅·郭璞注》),天蓼、石龙(《别录》),茏鼓(《唐本草》),水荭、大蓼(《本草拾遗》),荭蓼(《汉英韵府》),大毛蓼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东方蓼(《中国药植志》),水蓬稞(《东北药植志》),九节龙、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