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鹅不食草2022-10-07 18:28:29

    中药材“鹅不食草”。别名:球子草、石胡蒌、地胡椒、三牙戟。性状:本品缠结成团。须根纤细,淡黄色。茎细,多分枝;质脆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。叶小,近无柄;叶片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,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,边缘有3~5个锯齿。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。气微香,久嗅有刺激感,味苦、微辛。贮藏:置通风干燥处。炮制:除去杂质,切段,干燥。鉴别:本品粉末灰绿色至灰棕色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鹅蛋壳2022-10-07 18:28:28

    中药材“鹅蛋壳”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功能主治:《急救方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鹅肠菜2022-10-07 18:28:28

    中药材“鹅肠菜”。别名:脚皮菜、鸡肠菜、黑昆布、小海带、野海带、脚白菜、鹅蛋菜、簸箕菜、面筋菜、土海带、海带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。 资源分布: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沿海较多。原形态:藻体暗褐色,幼体颜色较浅,一般高1030(50)cm,丛生,扁平,叶片状,宽24cm,有时可达6cm,中上部略宽大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鹅脚板2022-10-07 18:28:27

    中药材“鹅脚板”。别名:苦爹菜、六月寒、茴芹、八月白、冬青草、羊膳七、白花菜根、白花雷公根。性味:辛、微苦,温。功能主治:祛风活血,解毒消肿。用于感冒,咽喉肿痛,痢疾,黄疸型肝炎;外用治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,皮肤搔痒。用法用量:0.3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苦爹菜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八月白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铁铲头、大叶半边莲、三脚蛤蟆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鹌鹑2022-10-07 18:28:27

    中药材“鹌鹑”。生境分布:东北、华北。功能主治:补中气,强筋骨,止泻痢。主治小儿疳积,下痢,百日咳等。复方:治痢疾:鹌鹑1只,取肉,赤小豆5钱,生姜3片,水煎服,日服2次。 治百日咳:鹌鹑肉烧焦研面,每服0.5钱,日服2次。别名:鹑鸟(《毛诗传》),循(《禽经》注),宛鹑(《广志》),赤喉鹑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红面鹌鹑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鸟类》)。出处:崔禹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鹅毛2022-10-07 18:28:26

    中药材“鹅毛”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化学成分:羽毛是上皮的变形,与其他动物的羽毛、毛、爪等成分相似,主要为角蛋白。因经常用尾脂腺液涂布,故附有油蜡状物质。参见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鹤脑2022-10-07 18:28:26

    中药材“鹤脑”。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栖息于芦苇或其他杂草丛生的沼泽带。夜间停息于四周环水的草滩上。性杂食。巢多营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,每窝产卵12枚,卵椭圆形,苍灰色,钝端有茶色斑点。 资源分布:繁殖在黑龙江西北部,冬季见于江西、江苏和山东等地。原形态:丹顶鹤,大型鸟类,全身几近钝白色;头顶裸出部分为鲜红色。额和眼先微具黑羽;喉、颊和颈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鹅臎2022-10-07 18:28:25

    中药材“鹅臎”。别名:鹅尾罂(《日华子本草》)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化学成分: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17.966%,乙醚溶出部分18.777%、溶性灰分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5.848%,低级脂肪酸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鹗骨2022-10-07 18:28:25

    中药材“鹗骨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常见于江河海滨,掠取鱼类为食。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。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,冬季迁移华南一带。原形态:鹗(《纲目》),又名:睢鸠(《诗经》),王睢(《尔雅》),沸波(《淮南子》),鱼鹰(《禽经》),下窟乌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,雕鸡、食鱼鹰(《纲目》)。 雄鸟体长约50厘米。嘴黑,蜡膜暗蓝色。虹膜黄色。头顶和颈后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鹈鹕脂油2022-10-07 18:28:24

    中药材“鹈鹕脂油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