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栎叶槲蕨2022-10-07 19:11:48

    中药材“栎叶槲蕨”。别名:树上槲蕨、树骨碎补。出处:始载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林缘、路旁的老树干上或季雨林的树干上及岩石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等地区。原形态:植株高约150cm。根茎肉质,横生,粗约2cm,幼嫩顶部密被深棕色、披针形鳞片,顶呈钻形,基部阔卵形,盾状着生,边缘有细密的小齿。叶二型;营养叶厚革质,坚硬,棕色,阔卵形,长达3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木香子2022-10-07 19:14:06

    中药材“木香子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钝叶木姜子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达4m。小枝粗壮,幼嫩时疏生黄色丝状毛,以后脱落无毛;顶芽圆锥形,鳞片无毛或上部被微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0.51.2cm,幼时密被黄白色或锈黄色长绢毛,后变无毛;叶片倒卵形或狭倒卵形,极少为椭圆形,长412cm,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扁豆根2022-10-07 19:16:22

    中药材“扁豆根”。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化学成分:根含天门冬素酶。根瘤中含多种游离的氨基酸。功能主治:治便血,痔漏,淋浊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山茱萸2022-10-07 19:18:38

    中药材“山茱萸”。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,长1~1.5cm,宽0.5~1cm。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,皱缩,有光泽。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,基部有果梗痕。质柔软。气微,味酸、涩、微苦。贮藏:置干燥处,防蛀。炮制:山萸肉: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。 酒萸肉:取净山萸肉,用黄酒拌匀,放罐内或其他容器内,封严,放在加水的锅中,蒸至酒被吸尽,取出晾干(每100斤用黄酒2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小大黄2022-10-07 19:20:52

    中药材“小大黄”。别名:矮大黄。生境分布:青海。性味:苦,寒。功能主治:泻肠胃积滞,实热,下瘀血,消痈肿。主治食积停滞,脘腹胀痛,实热内蕴,大便秘结,急性阑尾炎,黄疸,经闭,痛肿,跌打损伤。用法用量:1~3钱。别名:大黄、次大黄、白大黄。出处:始载于《藏药标准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坡灌丛、河谷阶地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大钱麻2022-10-07 19:23:08

    中药材“大钱麻”。别名:梗麻、掌叶蝎子草、红活麻、大钱麻、大前麻、虎麻、禾麻、火麻、前麻、钱麻、荨麻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1400m的林下湿地或沟旁草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0.52m。茎具纵棱,全体伏生粗毛和粗螫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612cm;托叶合生,先端2裂,卵状披针形,长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地羊鹊2022-10-07 19:25:24

    中药材“地羊鹊”。别名:斑鸠窝、三月黄花、酸米子、小花生藤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化学成分:该植物含5,7,3′,4′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半乳糖甙、刀豆酸、齐墩果酸、皂甙、半乳糖配甘露聚糖以及硫胺素、核黄素等。 花含槲皮万寿菊素3半乳糖甙和棉花皮素7甲醚。种子含γL谷氨酰基L酪氨酸和γL谷氨酰基L苯丙氨酸,前者含量较后者多数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双肾藤2022-10-07 19:27:40

    中药材“双肾藤”。别名:马蹄、羊蹄藤。性味:苦,平。功能主治:清热利湿,消肿止痛。用于防治痢疾,睾丸肿痛,阴囊湿疹。用法用量:1~2两。出处:《四川中药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灌木丛中、林中及山坡石缝中。分布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等地。原形态:鄂羊蹄甲,又名:马蹄。 木质藤本,被稀疏红棕色柔毛。茎纤细,四棱,有卷须2支,对生。叶对生,卵形或心形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刘寄奴2022-10-07 19:30:18

    中药材“刘寄奴”。别名:金寄奴(《日华子本草》),乌藤菜(《通志》),六月雪、九里光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白花尾、炭包包、千粒米、斑枣子、细白花草、九牛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,苦连婆(《闽东本草》)。出处:《唐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野生于山坡、树林下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福建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主产江苏、浙江、江西等地。原形态:多年生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人中白2022-10-07 19:32:44

    中药材“人中白”。归经:入肝、三焦、膀胱经。性味:咸,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祛瘀止血。用于咽喉肿痛,牙疳口疮,咯血、衄血等症。用法用量:一钱至三钱,煎服。外用适量。备注:(1)对于咽喉肿痛,或牙疳口疮等症,可配合黄连、黄柏、儿茶、青黛、冰片、硼砂等要,研末外敷。对血热所引起的咯血、衄血等症,可配合侧柏叶、大蓟、小蓟、藕节炭等凉血止血药同用。别名:溺垽(《本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