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蜘蛛网2022-10-07 18:41:25

    中药材“蜘蛛网”。别名:蜘蛛膜(《千金方》),蜘蛛丝(《纲目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蓖麻叶2022-10-07 18:43:50

    中药材“蓖麻叶”。出处:《唐本草》。性状:干燥叶片大多破碎皱缩,完整者呈掌状深裂,径20~40厘米,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,边有不规则锯齿,上面绿褐色或红褐色,下面淡绿色,主脉掌状,侧脉羽状,两面凸起;纸质;叶柄盾状着生,暗红色。气微,味苦淡。以干燥无枝梗者佳。毒性:《纲目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茜草藤2022-10-07 18:46:17

    中药材“茜草藤”。生境分布:茜草藤Herba Rubiae Cordifoliae产于四川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等地。自产自销。原形态:茜草,多年生攀援草本。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,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。茎四棱形,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。叶四片轮生,具长柄;叶片形状变化较大,卵形、三角状卵形、宽卵形至窄卵形,长26cm,宽14cm,先端通常急尖,基部心形,上面粗糙,下面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臭茉莉2022-10-07 18:48:39

    中药材“臭茉莉”。别名:臭屎茉莉、山茉莉、大髻婆、过墙风、臭朱桐、臭牡丹[广西]。性味:苦,平。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化痰止咳,活血消肿。根:风湿性关节炎,脚气水肿,白带,支气管炎。叶:外用治湿疹,皮肤搔痒。用法用量:根2~5钱;叶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别名:臭矢茉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蜻蜓叶、老虎草、小将军、大髻婆、过墙风、冬地梅。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生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网脉山龙眼2022-10-07 18:51:03

    中药材“网脉山龙眼”。别名:亮光子、苦锯子、仇木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2100m的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乔木或灌木,高310m。树皮灰色。叶互生;叶柄长0.53cm;叶片革质或近革质,长圆形,宽210cm,先端短渐尖、急尖或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疏锯齿或细齿,中脉和侧脉在两面均隆起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紫花芥子2022-10-07 18:53:29

    中药材“紫花芥子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2800m处的路边、荒地、田间、山坡及渠岸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北及河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原形态:涩荠 一年生草本,植株高1040cm。密被单毛或二至三分叉硬毛。茎从基部分枝,直立或呈铺散状。叶互生;叶柄长510mm或近无柄;叶片长圆形、倒披针形或近椭圆形,长210cm,宽515m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礁膜2022-10-07 18:55:49

    中药材“礁膜”。别名:绿紫菜、苔皮、石菜、大本青苔菜、由菜、绿苔、青菜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经济海藻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长于内湾中、高潮带岩石上或较隐蔽处具有少量泥沙覆盖的石块上。 2.生长于中、高潮带石上或浅水坑内。 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、南沿海。 2.我国分布于黄海、渤海沿岸。原形态:1.礁膜 幼体黄绿色,柔软光滑,不久裂为不规则的膜状,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白鸭肉2022-10-07 18:58:12

    中药材“白鸭肉”。别名:鹜肉(《千金·食治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生境分布:我国大部地区有饲养。原形态:家鸭(陶弘景),又名:鹜(《周礼》),舒凫(《尔雅》),家凫(《纲目》)。 家禽。嘴长而扁平。颈长。体扁。翅小,覆翼羽大。腹面如舟底。尾短,公鸭尾有卷羽4枚。羽毛甚密,色有全白、栗壳、黑褐等不同。公鸭的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。尾端皆有分泌脂肪的尾脂腺,常以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甘蓝2022-10-07 19:00:29

    中药材“甘蓝”。别名:蓝菜(《千金·食治》),西土蓝(《本草拾遗》),包心菜、洋白菜(《中国蔬菜栽培学》),卷心菜、莲花白、葵花白菜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全国各地有栽培。原形态:二年生草本,高30~90厘米,全体具白粉。基生叶广大,肉质而厚,倒卵形或长圆形,长15~40厘米。如牡丹花瓣样,层层重叠,至中央密集成球形,内部的叶白色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狗宝2022-10-07 19:02:47

    中药材“狗宝”。性状:呈圆球形或椭圆形,大小不一,一般直径1.5~5厘米。表面灰白色或灰黑色,略有光泽,有多数类圆形突起。质重,坚实而细腻,以指甲刻之可留痕迹。破而显同心环状层纹,近中心部位较疏松,但多不能分离。气微腥,味微苦,嚼之有粉性而无砂性感觉。性味:甘、咸,平。功能主治:将逆气,开郁结,解毒。用于噎膈反胃,痈疽疮疡。用法用量:3~5分,研粉水冲服。外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