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野菰2022-10-07 18:36:52
中药材“野菰”。别名:烟管头草、僧帽花、蛇箭草、烧不死。性味:苦,凉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解毒消肿,清热凉血。用于扁桃体炎,咽喉炎,尿路感染,骨髓炎;外用治毒蛇咬伤,疔疮。用法用量:1~3钱,外用适量,捣烂敷或浸麻油擦患处。别名:土灵芝草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金锁匙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僧帽花(《杭州药植志》),蛇箭草、白茅花、赤膊花、烧不死(《江西草药》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赤胫散2022-10-07 18:39:12
中药材“赤胫散”。别名:蛇头蓼、血当归、缺腰叶蓼、红泽兰、花蝴蝶、红皂药、散血丹。性味:微苦、涩,平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活血止痛,解毒消肿。用于急性胃肠炎,吐血咯血,痔疮出血,月经不调,跌打损伤;外用治乳腺炎,痈疖肿毒。用法用量:1~3钱。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土竭力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花蝴蝶、花脸荞、荞子连、九龙盘、花扁担、土三七、散血连(《贵州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蜂毒2022-10-07 18:41:35
中药材“蜂毒”。性状:浅黄色透明液体,比重1.1313,PH5.5。性味:辛、苦,平。注意: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防治中毒现象发生。功能主治:祛风湿,止疼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膝酸痛,坐骨神经痛。用法用量:每用1~5个蜂。捉到蜜蜂后,轻捏头部,然后迅速放于患处,将蜂尾贴于皮肤,使之刺螫,立即感到疼痛,此时蜂毒随螫针注入皮肤内,约1分钟,将蜂弹去,拔出螫刺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茄叶2022-10-07 18:46:27
中药材“茄叶”。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。化学成分:叶含龙葵碱0.002~0.03%。全植物含胡芦巴碱、胆碱、腺嘌呤、咪唑乙胺、澳洲茄胺、龙葵碱、精氨酸葡萄糖甙、咖啡酸等。药理作用:参见...
查看详情 >> -
臭柏2022-10-07 18:48:49
中药材“臭柏”。别名:新疆圆柏、双子柏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阿尔叉、霍宁阿尔茨(蒙名)。出处: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沙地、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。分布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陕西等地。原形态:常绿匍匐灌木,稀为乔木。分枝细,小枝揉之则发臭味,老枝皮暗褐色,光滑。叶交互对生;鳞形叶相互紧覆,长1~2.5毫米,先端钝或微尖,全缘,下面中部生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绿结鸡骨2022-10-07 18:51:13
中药材“绿结鸡骨”。出处:《陆川本草》。性味:甘咸,微温。功能主治:强筋壮骨。治风湿骨痛,趺打伤积。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,2~3钱。出处:出自《陆川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平时栖于草地、矮树或灌木丛间,常在有荫蔽的地上驰走。食物为昆虫、蜥蜴、田鼠、鸟卵等,亦兼吃果实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自浙江部至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褐翅鸦鹃,体长约50cm左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紫玉簪根2022-10-07 18:53:39
中药材“紫玉簪根”。别名:红玉簪花头(《重庆草药》)。出处:《品汇精要》。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...
查看详情 >> -
白补药2022-10-07 18:58:21
中药材“白补药”。出处:《贵州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阴湿岩上。分布贵州、广西等地。原形态:花茎状丹参,又名:地梗鼠尾。多年生草本。基生叶6~10枚,叶片长卵形,长3.5~13厘米,宽3~6.5厘米,先端钝,基部心形,边缘具粗圆齿,上面被稀疏短毛,脉上被淡褐色柔毛;叶柄长6~18厘米,暗紫色,被淡褐色卷曲的柔毛。花茎高约30厘米,方形,密被柔毛,花序有时分枝;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瑞香叶2022-10-07 19:00:38
中药材“瑞香叶”。出处:《岭南采药录》。功能主治:治疮疡,痛风。 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轭草2022-10-07 19:02:56
中药材“牛轭草”。别名:红茅草、地蓝花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m以下的潮湿山坡、溪旁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。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狭叶水竹草 匍匐草本。无毛或被柔毛。根须状而纤细。基生叶小;叶片条形或线形,长不及10cm,宽不及1cm,先端短尖,下面有时被柔毛;茎生叶较小,长2.57cm;叶鞘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