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果上叶2022-10-07 19:13:13
中药材“果上叶”。别名:密花石豆兰、石串莲、羊奶果。性味:甘、淡,平。功能主治:润肺化痰,舒筋活络,消炎。用于肺结核咯血,慢性气管炎,慢性咽炎,风湿筋骨疼痛;外用治骨折,跌打挫伤,刀伤。用法用量:2~5钱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小果上叶、石串莲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: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沟潮湿的岩石上或树干上。分布云南、贵州等地。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斯里兰卡肉桂2022-10-07 19:15:30
中药材“斯里兰卡肉桂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原产于斯里兰卡。 资源分布:我国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台湾等地有引种栽培。原形态:锡兰肉桂常绿乔木,高达10m。树皮黑褐色,内皮有浓烈的桂醛芳香气。枝条略为四棱形,灰色,具白斑。叶对生或近对生;叶柄长2cm,无毛;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116cm,宽4.55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光亮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峨眉耳蕨2022-10-07 19:17:46
中药材“峨眉耳蕨”。别名:万年青、树林株。出处:出自《中国药植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1500m的山坡溪谷边湿石或树干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原形态:植株高约40cm。根茎短而斜升,与叶柄基部疏被卵状披针形小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达1015cm,禾秆色,被疏鳞片;叶片草质,披针或阔披针形,长1525cm,中部宽47cm,向基部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小谷精草2022-10-07 19:20:01
中药材“小谷精草”。别名:戴星草、文星草、流星草、移星草、珍珠草、鱼眼草、天星草、佛顶珠、灌耳草、翳子草、满天星、羊壳珠、金箍棒、鼓锤草、谷星草、谷精子、耳朵刷子、挖耳朵草、衣钮草、癞痢头草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 2.白药谷精草生于水田、沟边。 3.华南谷精草生于水田或溪沟湿地。 4.毛谷精草生于水田或溪沟湿地。 资源分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女萎2022-10-07 19:22:15
中药材“女萎”。别名:小木通[云南]、白木通[湖南]、粗糠藤、万年藤、穿山藤、小叶鸭脚力刚、钥匙藤。性味:辛,温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消炎消肿,利尿通乳。用于肠炎,痢疾,甲状腺肿大,风湿关节疼痛,尿路感染,乳汁不下。用法用量:3~5钱。别名:蔓楚(《唐本草》),牡丹蔓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山木通、木通草、白木通、穿山藤、苏木通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小叶鸭脚力刚、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大叶凤仙花2022-10-07 19:24:31
中药材“大叶凤仙花”。别名:山泽兰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1500m的水边、山坡草丛中林下阴湿处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原形态:大叶凤仙花,草本,高3060cm。根茎长,茎粗壮,直立,不分枝。叶互生,密生于上部;叶片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圆状倒披针形,长1022cm,宽48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形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唇香草2022-10-07 19:26:48
中药材“唇香草”。别名:小叶薄荷。生境分布:新疆。功能主治:主治高血压,冠心病。用法用量:全株2~3钱,水煎服,或开水泡当茶饮,或制成酊剂内服。别名:小叶薄荷、山薄荷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低潮湿处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。原形态:唇香草,多年生草本,高1530cm。全株有强裂的薄荷香气。根木质。茎由基部丛生,具四棱,表面带紫色,有短柔毛。叶对生;此短柄;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千年不烂心2022-10-07 19:29:07
中药材“千年不烂心”。别名:苦茄、六甲草、欧白英。生境分布:西北沙漠地区及新疆、四川、云南。性味:甘,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。 恶疮、疥疮:鲜叶捣烂外敷。 食道癌、子宫癌、乳腺癌:全草0.6~1两,水煎服。 外伤出血:全草晒研末,加冰片少许,撒敷患处。别名:白英、野西红柿、蜀羊泉、天泡草、华白英、假辣椒、欧白茄、苦茄、排风藤、毛母猪藤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常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光叶山黄麻2022-10-07 19:31:51
中药材“光叶山黄麻”。别名:硬壳朗、滑朗树。出处:《贵州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野路边或沟旁。分布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江西、台湾等地。原形态: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纤弱,被短而小的粗毛。叶互生;薄纸质;卵状披针形,长5~8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尾状长尖,基部圆形,边缘有锯齿,基出脉3条,上面无毛,略粗糙,下面通常无毛,稀有疏毛;叶柄长6~10毫米,被毛。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乌灵参2022-10-07 19:34:10
中药材“乌灵参”。别名:乌苓参、雷震子、乌丽参、鸡(土从)蛋、地炭棍、鸡茯苓。出处:本品未见本草记载。清代《灌县志》称:“乌苓参,其苗出土易长,根延数丈,结实虚悬空窟中,当雷震时必转动,故谓之雷震子。圆而黑,其内色白。能益气。”所述形态、生长习性及功效,与现今四川、云南习用之乌灵参相符,系子囊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 (Kl.) Sac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