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鹿药2022-10-07 18:27:50
中药材“鹿药”。别名:偏头七、山糜子、磨盘七、盘龙七、螃蟹七、土飞七、小鹿药。性味:甘、苦,温。功能主治:祛风止痛,活血消肿。用于风湿骨痛,神经性头痛;外用治乳腺炎,痈疖肿毒,跌打损伤。用法用量:2~3钱,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九层楼、盘龙七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偏头七、螃蟹七、白窝儿七、狮子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,山糜子(《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: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草2022-10-07 18:27:49
中药材“鹿草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坡草地、草甸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。原形态:鹿草 多年生草本,高6080cm。根状茎粗厚。茎直立,不分枝,被稀疏的蛛丝毛,直径1cm。中下部茎叶较大,有短柄或几无柄;叶片全角椭圆形、倒针形或披针形,长136cm,宽约7cm,羽状深裂或几全裂;侧裂片58对,披针形或长披针形,顶裂片较大,全部裂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麂肉2022-10-07 18:27:48
中药材“麂肉”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分布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。原形态:小麂,又名:黄麂,黄猄。 形小,肩高约40厘米,体长70~80厘米,尾长可达12厘米,脸部较短而宽,鼻端裸露。雄兽有角,角又短小,角尖向内向下弯曲。眶下腺长,呈弯月形的裂缝,四肢细长,蹄狭尖。毛色通常为淡栗红色,杂有灰黄色斑点,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线。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,从眶下腺直至角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角胶2022-10-07 18:27:48
中药材“鹿角胶”。性状:本品为扁方形块,长3~4cm,厚约0.6cm。黄棕色或红棕色,半透明,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。质脆,易碎,断面光亮。气微,味微甜。贮藏: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。炮制:将鹿角锯成长6~10cm的段,漂泡至水清,分次水煎,滤过,合并滤液(或加入明矾细粉少量),静置,滤取胶液,用文火浓缩(可加适量豆油、冰糖、黄酒)至稠膏状,冷凝,切块,阴干。归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靥2022-10-07 18:27:47
中药材“鹿靥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功能主治:治瘿病。复方:治五瘿:鹿靥,以酒渍,炙干,再纳酒中更浸,炙令香,咽汁,味尽更易。(《僧深集方》五瘿丸)。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 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 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原形态:1.梅花鹿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麂子草2022-10-07 18:27:47
中药材“麂子草”。别名:柄叶石松、石根子、石子草、石松柏、盗汗草、白布草、虱子草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,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原形态:附生植物,茎柔软下垂,长2030cm,多回二叉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;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1.5cm,宽34mm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角2022-10-07 18:27:46
中药材“鹿角”。性状:马鹿角:呈分枝状,通常分成4~6枝,全长50~120cm。主枝弯曲,直径3~6cm,基部盘状,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,习称“珍珠盘”,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。侧枝多向一面伸展,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,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,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,习称“坐地分枝”;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,有光泽,角尖平滑,中、下部常具疣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髓2022-10-07 18:27:45
中药材“鹿髓”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性味:《别录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角草2022-10-07 18:27:44
中药材“鹿角草”。别名:小号一包针、落地柏。性味:甘、微苦,凉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,祛瘀活血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,齿龈炎,支气管炎,肠炎,尿道炎,浮肿;外用治带状疱疹,跌打损伤。用法用量:3~5钱;外用适量,捣烂外敷或绞汁涂患处。别名:小鬼叉子、鬼针草(《江苏野生植物志》),山黄连、土黄连、不怕日草(《泉州本草》),鬼疙草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,刺针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鹿血2022-10-07 18:27:43
中药材“鹿血”。性状:呈薄片状,紫棕色。性味:咸,温。功能主治:补虚,补血,益精。用于贫血,性神经衰弱,遗精。用法用量:1~2钱。出处:《千金·食治》。性味:①《日用本草》: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