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山苏子根2022-10-07 19:18:35
中药材“山苏子根”。别名:丁黄草、大丁草、苏木账子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林缘或河岸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辽宁及河北等地。原形态:大叶糙苏,多年生草本,高80100cm。茎直立,上部有分枝,四棱形,疏生向下的短硬毛。基生叶阔卵形,先端渐尖,基部浅心形,边缘锯齿状或牙齿状;茎生叶对生;与基生叶同形;叶柄长79cm;叶片长915cm;宽810cm,上部的茎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小构树叶2022-10-07 19:20:49
中药材“小构树叶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长海拔2001700m的山坡灌丛、溪边路旁或次生杂木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及陕西。原形态:落叶灌木。枝显着地伸长而呈蔓生,有乳汁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 l2cm;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313cm,宽25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或近心形,有23个乳头状腺体,不裂或23深裂,上面绿色,被伏毛或近无毛,下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大鱼鳅串2022-10-07 19:23:05
中药材“大鱼鳅串”。别名:白鱼鳅串、调羹草。生境分布:生于中山区以下的半坡半阴处。分布于四川。原形态:二年生草本,高35~70厘米。茎单一,有棱,密被短柔毛。基出叶有长柄,茎生叶互生;叶柄向上渐短;下部叶窄长椭圆形,长约8.5厘米,宽约2.5厘米,边缘具粗齿,上部叶成窄披针形,长3.5~5厘米,宽0.6~0.8厘米,边缘疏具浅波齿,上面被短刚毛,下面脉上亦有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地血香果2022-10-07 19:25:21
中药材“地血香果”。出处: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功能主治:强心补肾,止咳祛痰。治肾虚腰痛,气管、支气管炎,神经衰弱。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出处: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坡林缘或疏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木质大藤本,长610m。老茎有松而厚的栓皮层块状纵裂,内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双肾草2022-10-07 19:27:37
中药材“双肾草”。别名:一根葱、秤砣草、坠桃草。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低山丘陵区的阴湿处。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块根球形、卵形或椭圆形,肉质多汁,常2~3枚簇生。茎直立,高10~80厘米。单叶基生;叶片线形或狭线形,通常较茎长,可长达40厘米,先端细而稍钝,两面均绿色,中脉较明显;基部有筒状叶鞘,膜质。穗状花序顶生,狭长,花多敷,基部具苞片;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分枝火绒草2022-10-07 19:30:15
中药材“分枝火绒草”。别名:火艾、火草、白蒿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3500m的高山和亚高山的林、干燥灌丛、干燥草地和草地,常在片生长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南部、甘肃、南部、与西部、湖南西部、四川北部与西部及西南部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东部。原形态:戟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高1080cm。根状茎分枝短,骨数个至10余个簇生的花茎和少数与花茎同形的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人参芦2022-10-07 19:32:41
中药材“人参芦”。别名:竹节参(《本经逢原》)。出处:《本草蒙筌》。性味:甘苦,温。 ①《本草蒙筌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三轮蒿2022-10-07 19:35:00
中药材“三轮蒿”。别名:白头蒿。生境分布:四川、云南。性味:微涩,温。功能主治:清暑,镇痛,补虚。主治中暑腹痛,肺痨。用法用量:1~3钱,开水吞服或泡酒服。别名:白头蒿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出处: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荒坡。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35~50厘米。根茎短,有须状根。茎丛生,幼时密被白色绵毛。叶互生,线形,长2~2.5厘米,宽1.5~2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黑大豆花2022-10-07 18:25:42
中药材“黑大豆花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功能主治:《纲目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鹧鸪菜2022-10-07 18:28:09
中药材“鹧鸪菜”。别名:蛔虫菜、乌菜、石疤(《中国经济海藻志》)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我国广东、福建、浙江沿海均有分布。原形态:藻体丛生,长1~4厘米,紫色(干燥后黑色),叶状,扁平而窄细,不规则的叉状分歧,常自腹面的分歧点生出假根,借以附着于岩石上。节间为窄长椭圆形,节部缢缩。叶片的中央部位有长轴细胞,延伸至顶端,形成明显的中肋。中肋的分歧点常生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