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泡泡草2022-10-07 19:06:28
中药材“泡泡草”。别名:尖叶棘豆、山泡泡、羚羊蛋。出处: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沙丘上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陕西、内蒙古。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7~12厘米,全株呈白色。小叶3~4个轮生,线形,长1~1.5厘米。花序似头状;花长14~17(13~18)毫米,淡紫色或紫红色;花萼与叶柄等长,萼有毛,长6~9毫米。荚果膨大,球形或卵状球形,径8~11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毛枝鱼藤2022-10-07 19:08:43
中药材“毛枝鱼藤”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2500m的灌木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原形态:粗茎鱼藤 藤本。枝有凸起的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;小叶911,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4.59.5cm,宽24cm,先端短渐尖,钝头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除顶生小叶外,其余基部均稍不对称,下面有棕色柔毛。总状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梧桐花2022-10-07 19:10:49
中药材“梧桐花”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...
查看详情 >> -
极丽马先蒿2022-10-07 19:13:07
中药材“极丽马先蒿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9003500m的高山草地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态:极丽马先蒿 多年生草本,高1015cm,常成密丛。根茎短,节少,有宿存的鳞片,下端为圆锥状主根,较细,常有分枝。茎常多条,中央者短,外边者倾卧上升,长达10cm,稍扁平,有沟纹。叶基出或茎生,茎生叶有时假对生;叶柄长16cm,被长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斑鸠2022-10-07 19:15:25
中药材“斑鸠”。别名:斑鵻、锦鸠(《范汪方》),斑鹪(《本草衍义》),鹁鸠(《六书故》),祝鸠(《纲目》)。出处:《嘉佑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栖于树林间,常成群活动,营巢于树枝。繁殖期4~7月。分布全国各地。原形态:山斑鸠,又名:雉鸠、棕背斑鸠、金背斑鸠、麦鵻。 体长约34厘米。嘴暗铅色。虹膜橙色。头和颈灰褐而带葡萄酒色,额和顶部更多灰色或蓝灰色;在后颈基部处两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崖松2022-10-07 19:17:41
中药材“崖松”。别名:疣果景天、小鹅儿肠[陕西]。性味:酸、涩,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止痢。用于小儿丹毒,细菌性痢疾,阿米巴痢疾,睾丸炎;外用治烧烫伤。用法用量:0.5~1两。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患处。别名:小鹅儿肠。出处:《陕西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草地、荒坡、石上。分布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湖北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全体无毛,具须根。茎单生或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小黑牛2022-10-07 19:19:55
中药材“小黑牛”。生境分布:云南。性味:辛、苦,热;有大毒。注意:生品内服宜慎。不宜与贝母、半夏、白及、白蔹、天花粉、瓜蒌同用。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温经止痛。用于风寒湿痹,关节疼痛,心腹冷痛,寒疝作痛,麻醉止痛。用法用量:炮制后用。别名:大草乌、七星草乌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2500m间的山坡灌木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南部。原形态:滇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姬蕨2022-10-07 19:22:10
中药材“姬蕨”。别名:冷水蕨。生境分布: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性味:苦、辛,凉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收敛止痛。主治烧烫伤,外伤出血。用法用量:烧烫伤:鲜品全草捣烂,用洗米水或冷开水调匀,取汁外涂。 外伤出血:鲜嫩叶捣烂敷伤处,或用干叶研粉撒患处。别名:岩姬蕨、冷水蕨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大叶地耳根2022-10-07 19:24:26
中药材“大叶地耳根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401000m的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原形态:阔叶风车子CombretumlatifliumB1.大藤本,长可达30m。小枝被鳞片,通常无毛,间或带红色,节部膨大。叶对生;叶柄长1.52.5cm;叶片革质,阔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715cm,稀达18(20)cm,宽58cm,稀达13cm,先端钝或短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咸酸蔃2022-10-07 19:26:42
中药材“咸酸蔃”。别名:丧间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入地龙、酸味蔃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生境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原形态:白花酸藤果,又名:信筒子、拟茶藨子、羊公板仔。 小灌木,高90~120厘米,分枝,无毛,有时成蔓状。叶卵形至长椭圆形,长5~7.5厘米,宽2~2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全缘,无毛,下面常绿带白色;叶柄长5~7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