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锯齿草2022-10-07 18:34:29
中药材“锯齿草”。别名:五月莲、齿叶泥花草。性味:淡,平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祛瘀消肿,止痛。用于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,产后瘀血腹痛;外用治疮疖肿痛。用法用量:1~2两,水煎服,或鲜草捣汁服;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五月莲、齿叶泥花草、旱田草、地下茶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稻田、草地、荒地和路旁等低湿处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西藏等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野大豆藤2022-10-07 18:37:30
中药材“野大豆藤”。出处: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长于田边、水沟旁。分布东北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原形态:捞豆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野毛豆(《百草镜》),鹿藿、饿马黄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柴豆、野黄豆、山黄豆、野毛扁豆。 一年生缠绕草本。茎瘦细,各部疏被黄棕色长硬毛。三出羽状复叶互生,薄纸质,侧生小叶扁卵状披针形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豆腐渣果根2022-10-07 18:39:52
中药材“豆腐渣果根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地和山谷常绿阔叶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原形态:乔木,高512m。树皮灰色。叶互生;叶柄长13.5cm;叶片倒卵状长圆形、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23cm,宽2.89cm,先端短渐尖或钝,基部楔形,稍下延,全缘,有时边缘或上半部具疏锯齿;中脉在上面稍凸起,侧脉58对,网脉两面均明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蚕豆2022-10-07 18:42:18
中药材“蚕豆”。生境分布:全国各地均栽培。化学成分:叶含有N-氨基-甲醇-2(对羟基苯)甘氨酸及有机酸。 新鲜叶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。性味:花:甘,凉。功能主治:花:凉血止血,止带降压。主治咯血,吐血,便血,白带,高血压病。用量0.5~1两。 豆:健脾利湿。主治脚气水肿。用量2~3两。 豆...
查看详情 >> -
菾菜根2022-10-07 18:44:40
中药材“菾菜根”。别名:出莙荙儿、莙荙根(《饮膳正要》)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我国普遍栽培,以东北及内蒙古栽培较多。原形态:菾菜,又名:糖萝卜。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根肉质,肥厚,圆锥形或纺锤形,外皮紫红或黄白色。茎直立,有沟纹,光亮。基生叶矩圆形,长20~30厘米,宽12~18厘米,全缘而成波状,叶面皱缩不平,有粗壮的长叶柄;茎生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苦地胆根2022-10-07 18:47:06
中药材“苦地胆根”。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生境分布:产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性状:主根圆柱形,弯曲,有很多棕色支根。质坚,折断面外层白色,内层黄色,中空。性味: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肥皂核2022-10-07 18:49:30
中药材“肥皂核”。别名:肥皂子(《药材学》)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性状:干燥种子呈类球形,一端略狭尖,长1.5~2厘米,阔1.5~1.8厘米,厚1~1.2厘米。外皮黑色,光滑,种脐位于尖端呈棕色点状。剥开种皮,见白色子叶2片。以个大、黑褐色、饱满坚实、有光泽、无霉蛀者为佳。性味:《纲目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红钉耙藤2022-10-07 18:51:59
中药材“红钉耙藤”。别名:山木通。出处: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小树林中或荒坡。分布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落叶攀援藤本。茎有纵棱,疏被毛。叶对生,2回3出复叶,羽叶3~7枚;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3~7厘米,先端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,边缘疏被粗锯齿,两面均疏被淡黄色毛,无托叶及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粉绿藤2022-10-07 18:54:19
中药材“粉绿藤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原形态:华粉绿藤 木质藤本,长达7m。小枝具皱纹状条纹,细瘦,被柔毛。叶柄细而直,长1.54cm;叶片薄革质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9cm,宽2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截平,两面无毛,掌状脉57条,最外侧的一对纤细或不很明显。腋生总状花序或极狭的聚伞圆锥花序;花序轴分枝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石蛇2022-10-07 18:56:39
中药材“石蛇”。别名:蛇螺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活于中低潮带的岩石上。死体犹如化石。 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,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习见种类。原形态:覆瓦小蛇螺,贝壳呈管状,壳口圆形或卵圆形,径约10mm。幼虫于发生期,具螺旋形贝壳,自壳顶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盘卷,状如蛇卧,全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上或其他物体上,仅壳口部稍游离。壳面粗糙,具数条较粗的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