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蚕茧2022-10-07 18:42:18

    中药材“蚕茧”。别名:家蚕茧。生境分布: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功能主治:清热止血。 主治疮肿无头,血淋疼痛,大便下血,妇人血崩。用量1~3钱。 血友病,牙龈出血,紫斑,鼻衄。蚕茧烧存性,研细,每服1钱,每日2次。 亦作外伤出血的止血剂。别名:蚕衣(《说文》),茧黄(《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苦楝叶2022-10-07 18:47:07

    中药材“苦楝叶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旷野或路旁,常栽培于屋前房后。 2.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、丘陵地带湿润处,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北至河北,南至广西、云南,西至四川等地。 2.分布于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1.楝 落叶乔木,高1520m。树皮暗褐色,纵裂,老枝紫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肥皂荚2022-10-07 18:49:30

    中药材“肥皂荚”。别名:肉皂荚、肥猪子。性味:辛,温。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活血消肿。用于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,疔疮肿毒。用法用量:种子1~2钱,树皮或根3~5钱。外用树皮或根皮捣烂取汁外搽,或加酒捣烂外敷。别名:肉皂荚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内皂角(《药材学》)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生山野、林旁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北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红豆蔻2022-10-07 18:51:59

    中药材“红豆蔻”。别名:大良姜、山姜。性状:本品呈长球形,中部略细,长0.7~1.2cm,直径0.5~0.7cm。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,略皱缩,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,基部有果梗痕。果皮薄,易破碎。种子6,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,黑棕色或红棕色,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,胚乳灰白 色。气香,味辛辣。贮藏:置阴凉干燥处。炮制: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鉴别:(1) 种子横切面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粗叶卷柏2022-10-07 18:54:19

    中药材“粗叶卷柏”。别名:肺筋草、石上柏、凤尾草、鸭头草、银肺筋草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。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应用同于海龙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沟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原形态:植株高2535cm。主茎禾秆色,常可在分枝处着生支撑根;侧枝密,多回分枝。营养叶上面深绿色,下面灰绿色,二型,背腹各3列。侧叶(背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白线薯2022-10-07 18:59:01

    中药材“白线薯”。别名:红藤、山乌龟、一滴血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林区沟谷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东南部。原形态:白线薯 多年生草质落叶藤本。块根团块状。枝稍扭曲,有直纹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比叶片长或近等长,盾状着生;叶片三角形或微圆,长、宽近相等,818cm,先端钝或有时具短尖,基部近平截或微圆,边缘具波状粗齿或近全缘,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稍被微柔毛;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獭肉2022-10-07 19:01:18

    中药材“獭肉”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性味:甘咸,寒。 ①《食疗本草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牛口涎2022-10-07 19:03:36

    中药材“牛口涎”。别名:牛涎(《千金方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功能主治:治噎膈,反胃呕吐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海底柏2022-10-07 19:05:52

    中药材“海底柏”。别名:红珊瑚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栖息于水深520m的坚硬基底或从珊瑚礁岩缝中长出。群体的分枝平面与水流方向相垂直。,本种是热带性种,尤其在珊瑚礁的泻湖内珊瑚丘上生长得特别好。 2.栖息于水深28m的硬质海底或珊瑚岩缝中。 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西沙群岛及海南三亚、西瑁等海域。 2.分布于广东西部、海南南部及东南部沿海水域。原形态:1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水将军2022-10-07 19:08:15

    中药材“水将军”。别名:水莴笋、胃软草、地莴笋。生境分布:云南。性味:辛,温。有毒。功能主治:消炎,镇痛。主治感冒头痛,胃痛。用法用量:0.1~1两。备注:牛马劳伤可用本品3两研细,拌酒5钱,喂服。别名:水莴笋、胃软草、地莴笋、地杨柳、小桃树、独脚一枝箭、红杆一枝箭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沟谷灌丛或潮湿草地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