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鬣羚角2022-10-07 18:30:56

    中药材“鬣羚角”。别名:鬣羚、苏门羚、山驴子、明鬃羊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栖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石崖上,善跳跃,独栖,性刚强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原形态:鬣羚,体形中等,身长1.41.7m,尾长911cm,肩高1.1m,重可达120kg。耳宽大, 颈背有鬃毛。吻端裸露,雌雄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笔2022-10-07 18:30:56

    中药材“鬼笔”。别名:朝生暮落花、狗溺台(《本草拾遗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竹林等阴湿地处。原形态:子实体发生之初,为卵圆形,长径约2厘米,白色柔软,有弹力,内部发达时,则外皮破裂,抽出条柄,高10~15厘米。全体极软,头部的菌盖呈钟状,朱红色,有细微的皱纹,表面有粘液,发恶臭;柄的上部淡红色,下半部白色。功能主治:①《本草拾遗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灯笼根2022-10-07 18:30:55

    中药材“鬼灯笼根”。别名:土骨皮(《陆川本草》)。出处:《本草求原》。性味:苦,寒。 ①《本草求原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鮧鱼2022-10-07 18:30:55

    中药材“鮧鱼”。别名:鰋(《诗经》),额白鱼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鳐(崔禹锡《食经》),鳀鱼(《食经》),石鰋、潭虱(《医林纂要》),鲶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粘鱼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生境分布: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。分布黑龙江、长江及珠江流域。原形态:鲇鱼(崔禹锡《食经》) 体长,前部平扁,后部侧扁,体长约40厘米,大者可达90厘米以上。头宽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灯笼2022-10-07 18:30:54

    中药材“鬼灯笼”。别名:虎灯笼、白灯笼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苦灯笼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红灯笼、红羊米青(《陆川本草》),红花路边青、夜鬼灯笼、土羚羊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岗灯笼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丘陵地或旷野间。分布我国南部。原形态:灯笼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 小灌木,高0.9~1米。幼枝被黄褐色小柔毛。叶对生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高良姜2022-10-07 18:30:53

    中药材“高良姜”。别名:风姜、小良姜。性状:本品呈圆柱形,多弯曲,有分枝,长5~9cm,直径1~1.5cm。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,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,节间长0.2~1cm,一面有圆形的根痕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,纤维性,中柱约占1/3。气香,味辛辣。贮藏:置阴凉干燥处。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晒干。鉴别:本品横切面:表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箭羽2022-10-07 18:30:53

    中药材“鬼箭羽”。别名:卫矛、鬼箭(《本经》),神箭(《广雅》),六月凌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八树、四棱锋、芸杨,鬼见愁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四面锋、篦箕柴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,风枪林(《中国药植志》),山鸡条子(《东北药植志》),四面戟(《药材学》),千层皮、刀尖茶,雁翎茶、四棱茶(《辽宁经济植物志》)。出处:《日华子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野,或栽植于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盖2022-10-07 18:30:52

    中药材“鬼盖”。别名:地盖(《别录》),鬼伞、朝生(陶弘景),鬼屋(《本草拾遗》),鬼菌(《广菌谱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原形态:①墨汁鬼伞 菌盖卵形,伸展后宽4~11厘米,灰色,有光泽,中部褐色,有细小鳞片,边缘往往花瓣状或有折纹;菌肉薄,白色,可口;柄白色,有丝状光泽,中空,长7~20厘米,粗1~2.2厘米;菌环生柄之下部极易消失;菌折稠密,宽,离生,白色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毛针2022-10-07 18:30:51

    中药材“鬼毛针”。别名:鬼头发。生境分布:多生于砂土、草原上、针叶林下、腐木上或禾本科植物的根状茎上。分布于湖南。原形态:菌体为极发达的菌索,菌索紫黑色,往往簇状丛生,分叉或不分叉,呈细而长的马尾骔状,有时基部呈撕破的纤维状,长可达20厘米以上,径0.2~1毫米,子实体由菌索上生出,菌盖膜质,近半革质,呈圆币状,盖径常在1厘米左右。功能主治:治疗麻风病人的关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鬼针草2022-10-07 18:30:51

    中药材“鬼针草”。别名:鬼钗草(《本草拾遗》),鬼黄花、山东老鸦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婆婆针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,鬼骨针(《江苏植药志》),盲肠草、眺虱草(《福建中医杂志》(3):9,1959),豆渣菜、叉婆子(《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》),引线包、针包草、一把针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刺儿鬼、鬼蒺藜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乌藤菜、清胃草、跟人走(《泉州本草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