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鱼腥草2022-10-07 18:30:40
中药材“鱼腥草”。别名:侧耳根、猪鼻孔、臭草、鱼鳞草。性状:本品茎呈扁圆柱形,扭曲,长20~35cm,直径0.2~0.3cm;表面棕黄色,具纵棱数条,节明显,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;质脆,易折断。叶互生,叶片卷折皱缩,展平后呈心形,长3~5cm,宽3~4.5cm;先端渐尖,全缘;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,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;叶柄细长,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。穗状花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鱼眼草2022-10-07 18:30:39
中药材“鱼眼草”。别名:胡椒草、山胡椒菊、茯苓菜、蚯蛆草、泥鳅菜。性味:苦、辛,平。功能主治:活血调经,解毒消肿。用于月经不调,扭伤肿痛;外用治毒蛇咬伤,疔毒。用法用量:3~5钱;外用适量,捣烂敷伤处。别名:星莠草、星宿草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三仙菜(《云南中医验方》),地胡椒、鼓丁草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。原形态:①小鱼眼草,又名:白芽草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鱼藤2022-10-07 18:30:38
中药材“鱼藤”。别名:毒鱼藤。毒性:(1)本品含有毒鱼藤酮,毒杀昆虫效果很好。禁内服,以防中毒。中毒后发生阵发性腹痛,恶心,呕吐,阵发性全身痉挛,肌肉震颤,呼吸减慢,最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。解救方法:未出现痉挛前先催吐,洗胃;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,并肌肉注射维生素B1、B6、B12,如有痉挛可给解痉剂;呼吸减慢时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对症治疗。 (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鱼尾葵叶2022-10-07 18:30:38
中药材“鱼尾葵叶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,海拔450700m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鱼尾葵,乔木状,高达20m。茎无吸根,单生。叶大而粗壮,长34m;羽片每边1820片,下垂,中部的较长;裂片质厚而硬,顶端1片扇形,有不规则的齿缺,侧面的菱形而似鱼尾,长1520cm,内侧边缘有粗齿的部分超过全长之半,外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鲎胆2022-10-07 18:30:37
中药材“鲎胆”。别名:鲎鱼胆(《圣济总录》)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功能主治:《纲目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鱼鳔2022-10-07 18:30:37
中药材“鱼鳔”。别名:鲟鱼、七粒浮子、中华鲟、鳇鱼、鳝、苦腊子、鲔、黄鱼。生境分布:黑龙江、长江流域。功能主治:滋补强壮。主治肾虚遗精,吐血,白带,恶性肿瘤。用法用量:3~5钱。复方:治白带:鱼鳔2钱,猪蹄1只,供放砂锅内,加适量水,慢火炖烂吃。 治恶性肿瘤:鱼鳔3钱,(炒)伏龙肝4钱,共研细末,每次2钱,日服3次。备注:鱼鳔的来源不一,鲟科鲟属Acipen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鲛鲨白2022-10-07 18:30:36
中药材“鲛鲨白”。出处:《医林纂要》。性味:甘咸,滑。功能主治:益肺,补心,消痰,逐水下行,养精固气,澄清肾水,滋阴补阳。别名:鲨鱼白。出处:出自《医林纂要》; 鲛鲨白,腹中泡也,又曰鱁鮧,非此鱼独有,而此尤大,今人谓之鱼肚,其实非肚也。(性味以下出《医林纂要》)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栖息于近海。以软体动物、虾、蟹及瀣于为食。卵胎生,每产10余仔。 2.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鱼鳖金星2022-10-07 18:30:36
中药材“鱼鳖金星”。别名:抱石莲、鱼鳖草、金丝鱼鳖草、山豆丬草、石瓜子、金龟藤、螺厣草。性味:甘、苦,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祛风化痰,凉血祛瘀。用于小儿高热,肺结核,内、外伤出血,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;外用治疔疮肿毒。用法用量: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瓜子金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瓜子菜、瓜米菜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金丝鱼鳖、鱼鳖草(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鲟鱼2022-10-07 18:30:35
中药材“鲟鱼”。别名:鲔(《诗经》),鮥(《毛诗传》),鮛鲔(《尔雅》),尉鱼、仲明鱼(陆玑《诗疏》),鱏(《尔雅》郭璞注),乞里麻鱼(《饮膳正要》),碧鱼(《纲目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。分布长扛、钱塘江流域和其他沿海各地。原形态:体长达2米以上,背部狭而腹面平直。吻近犁形,略向上翘,头部被有光滑的骨板。口腹位,成一横裂,吻须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鲜地黄2022-10-07 18:30:34
中药材“鲜地黄”。别名:生地黄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鲜生地(《本草便读》)。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生境分布:产河南、浙江、江苏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等地。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