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黑鳞大耳蕨2022-10-07 18:25:17

    中药材“黑鳞大耳蕨”。出处:《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地林下。分布云南、甘肃、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。原形态:黑鳞耳蕨,又名:大叶山鸡尾巴草。 多年生草木,高35~70厘米。根状茎短而斜升,连同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黑色光亮大鳞片。叶簇生,叶柄长10~30厘米,除被棕色大鳞片外,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生狭披针形和倒向下的钻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或阔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黑络丸菌2022-10-07 18:25:17

    中药材“黑络丸菌”。别名:黑根须腹菌、黑络丸。出处: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混交林地,如不被动物觅食,可终年保存。秋末冬初成熟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子实体呈不远则球形,径 1.54cm.新鲜幼嫩时灰褐色,成熟后浅烟色至乌黑色,子实体初期生地下。后半外露,表面贴生白色菌索,在于实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鼠妇画眉草2022-10-07 18:25:16

    中药材“鼠妇画眉草”。别名:鱼串草。出处:始载于《广东药用植物手册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和溪旁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鼠妇草 多年生草本。根系粗壮。秆直立,疏丛生,基部稍膝曲,高50100cm,径约4mm,具56节,第2、3节处常有分枝。叶鞘除基部外,均较节间短,光滑,鞘口有毛;叶片扁平或内卷,长417cm,宽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鼋甲2022-10-07 18:25:16

    中药材“鼋甲”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常栖于缓流的深河中,分布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原形态:鼋,又名:绿团鱼、癞头鼋。 为鳖类中之大型者,体长一般为26~72厘米。吻端很短;背甲近圆形,散生小疣,暗绿色;腹面及前肢外缘和蹼,均呈白色。 本动物的肉(鼋肉)、胆(鼋胆)、脂肪(鼋膏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性味:《纲目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鼋胆2022-10-07 18:25:15

    中药材“鼋胆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鼋肉2022-10-07 18:25:15

    中药材“鼋肉”。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许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鼠妇2022-10-07 18:25:14

    中药材“鼠妇”。别名:潮湿虫、潮虫、地虱婆。性味:酸,温。功能主治:利咽止痛,破瘀利水。用于慢性气管炎,术后疼痛,牙痛,口腔炎,鹅口疮,咽喉肿痛,小便不利,闭经。用法用量:1.5~3分(0.5~1克),研粉服。别名:伊威(《诗经》),蟠、鼠负(《尔雅》),负蟠、蛜蜮(《本经》),委黍(《说文》),负蠜(《广雅》),蜲黍(《别录》),鼠姑(陶弘景),鼠粘(《蜀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鼠尾粟2022-10-07 18:25:14

    中药材“鼠尾粟”。别名:线香草、老鼠尾、鼠尾牛顿草。生境分布:陕西及长江以南地区。性味:甘,平。功能主治:清热,凉血,解毒。主治伤暑烦热,痢疾,热病便泌,小儿时热,尿血。用法用量:2~3两。别名:线香草、老鼠尾、鼠尾牛顿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福建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旷野和路旁。分布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。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60~100厘米。秆丛生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2022-10-07 18:25:13

    中药材“鼠”。别名:首鼠(《史记》),老鼠(《斗门方》),家鹿(《纲目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原形态:①褐家鼠 体长约17.5厘米,尾长短于体长。耳朵短而厚。后足较粗大,长于33毫米。乳头6对。毛色背部棕褐至灰褐色,毛基深灰色,毛尖棕色,头及背部杂有黑色的毛。腹面灰白色,毛的基部灰褐色。足背具白毛。尾毛两色,上面黑褐色,下面灰白色。栖于住宅、阴沟、草堆、耕地、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黑风散2022-10-07 18:25:13

    中药材“黑风散”。出处: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杂木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原形态:细圆藤,又名:蛤仔藤。 攀援木质藤本,长10余米。茎圆柱形,幼时绿色,被黄色柔毛,老时褐色,无毛,外皮稍粗糙,常有疣状突起;单叶互生,卵状三角形至三角形,长约10厘米,宽约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;叶柄长2.5~3.5厘米,被绒毛或柔毛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