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南天竹叶2022-10-07 19:28:17

    中药材“南天竹叶”。别名:南竹叶(《百草镜》),天竹叶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化学成分:含微量木兰花碱,嫩叶含抗坏血酸((10毫克%)。性味:《广西中药志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单花鸢尾子2022-10-07 19:28:17

    中药材“单花鸢尾子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林缘、林中旷地,多成片生长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西北部。原形态:多年生矮小草本,高1540cm。植株基部围有黄褐色的老叶残留纤维及膜质的鞘状叶。根茎细长,二叉分枝,节处略膨大,棕褐色。须根细,生于节处。叶条形或披针形,花期长520cm,宽0.41cm,果期长3040cm,先端渐尖,基部鞘状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单花芥2022-10-07 19:28:16

    中药材“单花芥”。别名:无茎芥、高山辣根菜、高山无茎芥。出处:本品系《晶珠本草》记载的索洛手扎之一种,称索洛嘎保。历史详见索洛莫保(宽果丛菔)的记载。 附宽果丛菔 :《晶珠本草》记载:“索洛手扎,清肺热,治肺热病。共分为白、紫、红三种”。《蓝琉璃》记载:“紫色种,状如白色种,荚果细,状如莲瓣,以色分种。治肺热病。”《如意宝树》记载:“索洛嘎保(白色种)生长在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瓤2022-10-07 19:28:15

    中药材“南瓜瓤”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功能主治:治烫伤,创伤。用法用量:外用:捣敷。复方:①治汤火伤:伏月收老南瓜瓤连子,装入瓶内,愈久愈佳。凡遇汤火伤者,以此敷之。(《慈航活人书》) ②治枪子入肉:南瓜瓤敷之。晚收南瓜,浸盐卤中备用。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 ③治打伤眼球:南瓜瓤捣敷伤眼,连敷十二小时左右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 ④治鼠咬伤:南瓜瓤、老鼠瓜,共捣烂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牡蒿2022-10-07 19:28:15

    中药材“南牡蒿”。别名:牡蒿。性味:苦、微甘,温。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,解毒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头痛,浮肿,毒蛇咬伤。用法用量:3~5钱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药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及林缘等处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南牡蒿 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方六道木2022-10-07 19:28:14

    中药材“南方六道木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3700m的山坡灌丛、路边林下及草地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原形态:南方六道木 薄叶灌木,高3m。当年小枝红褐色,老枝灰白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47mm,基部膨大,散生硬毛;叶厚纸质,叶片长卵形长圆形、倒卵形、椭圆形至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板蓝根2022-10-07 19:28:14

    中药材“南板蓝根”。别名:大蓝根、大青根。性状:本品根茎呈类圆形,多弯曲,有分枝,长10~30cm,直径0.1~1cm。表面灰棕色,具细纵纹;节膨大,节上长有细根或茎残基;外皮易剥落,呈蓝灰色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皮部蓝灰色,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,中央有髓。根粗细不一,弯曲有分枝,细根细长而柔韧。气微,味淡。贮藏:置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炮制:除去杂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方荚蒾2022-10-07 19:28:13

    中药材“南方荚蒾”。别名:火柴树、火斋、满山红、苍伴木。生境分布:台湾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。性味:苦,凉。功能主治:祛风清热,散瘀活血。 感冒,发热,月经不调:根3~5钱,水煎服。 肥大性脊椎炎,风湿痹痛,跌打骨折:用根浸酒外搽。 湿疹:用根、茎1~2两,水煎外洗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1300m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板蓝叶2022-10-07 19:28:12

    中药材“南板蓝叶”。别名:蓝靛叶、靛叶、大青叶。出处:南板蓝叶历代本草未见收载。但陶弘景在《别录》中记载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烛子2022-10-07 19:28:12

    中药材“南烛子”。别名:南烛。性味:微甘、酸。功能主治:强筋骨,益肾气。用于身体虚弱,脾虚久泄,梦遗滑精,赤白带下。用法用量:1~3钱。别名:乌饭果(《药材学》)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、路旁或灌木丛中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产江苏、浙江等地。原形态:乌饭树,又名:牛筋(《本草拾遗》),黑饭草、乌饭草(《日华子本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