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南瓜2022-10-07 19:28:11

    中药材“南瓜”。别名:麦瓜(《滇南本草》),番南瓜(《群芳谱》),番瓜(《本草求原》),倭瓜(《植物名汇》),北瓜、金冬瓜、冬瓜(《广州植物志》),伏瓜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金瓜(《陆川本草》),饭瓜、老缅瓜、窝瓜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番蒲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栽培于屋边、园地及河滩边。全国各地均有。原形态:一年生蔓生藤本。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岭黄檀2022-10-07 19:28:10

    中药材“南岭黄檀”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——豆科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杂木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原形态:南岭黄檀 乔木,高315m。树皮棕黑色。奇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1015cm,叶轴及叶柄均有疏毛;托叶披针形;小叶1315,长圆形,长1.84.5cm,12cm,先端圆截形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七2022-10-07 19:28:10

    中药材“南瓜七”。别名:马蹄当归、八角乌。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低山区的田野、空地及坡地向阳处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,较粗,圆柱形,有浅棱,密生白色蛛网状毛,上部较密。基生叶具长柄,肾形或心脏形,边缘微波状,具稀疏浅齿,两面疏生蛛网状毛;茎生叶较小,叶柄扩大成鞘抱茎;近花序的叶阔倒卵圆形。头状花序5~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山藤2022-10-07 19:28:09

    中药材“南山藤”。别名:假夜来香、各山消、苦凉菜、帕格俄姆、帕空耸[傣语]、苦菜藤、通光散、团叶藤。生境分布: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性味:苦、辛,凉。注意:孕妇忌服。功能主治:清热、消炎,止吐。 感冒,气管炎,妊娠呕吐,食管癌,胃癌。用量0.2~1两,或研粉每次1钱,日服2~3次。 疟疾:用根状茎2钱,水煎服,每日1剂。别名:假夜来香、春筋藤、双根藤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蒂2022-10-07 19:28:09

    中药材“南瓜蒂”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主产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等地;其他地区亦有。性状:干燥瓜蒂呈5~6角形的盘状,直径2.5~5.6厘米,上附残存的柱状果柄。外表淡黄色,微有光泽,具稀疏刺状短毛及突起的小圆点。果柄略弯曲,粗约1~2厘米,有隆起的棱脊5~6条,纵向延伸至蒂端。质坚硬,断面黄白色,常有空隙可见。以蒂大、色黄、坚实者为佳。功能主治:治痈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根2022-10-07 19:28:08

    中药材“南瓜根”。出处:《分类草药性》。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叶2022-10-07 19:28:08

    中药材“南瓜叶”。出处:《岭南草药志》。化学成分:含叶绿素。为天然食用色素。功能主治:治痢疾,疳积,创伤。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两;或入散剂。外用:研末掺。复方:①治风火痢:南瓜叶(去叶柄)七至八片。水煎,加食盐少许服之,五至六次即可。(《闽东本草》) ②治小儿疳积:南瓜叶一斤,腥豆叶(即大眼南子叶)半斤,剃刀柄二两。晒干研末。每次五钱,蒸猪肝服。(《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花2022-10-07 19:28:07

    中药材“南瓜花”。出处:《分类草药性》。性味:《分类草药性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烛叶2022-10-07 19:28:07

    中药材“南烛叶”。别名:南烛枝叶(《开宝本草》)。出处:《本草新编》。生境分布:产江苏、浙江等地。性状:干燥叶呈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两端尖锐,边缘有疏细锯齿,多向背面反卷,长2~6厘米,宽1~2.5厘米;革质而有光泽,上面暗棕色,主脉凹陷,下面棕色,主脉及侧脉均显着凸出;叶有短柄,多向后弯曲。质脆。气弱,味涩而苦。化学成分:含卅一烷、无羁萜、表无羁萜醇、槲皮素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南瓜子2022-10-07 19:28:06

    中药材“南瓜子”。别名:北瓜子、窝瓜子。性味:甘,温。功能主治:驱虫。用于绦虫病,血吸虫病。用法用量:2~4两。备注:(1)南瓜蒂、南瓜根、南瓜藤性味均甘平。南瓜蒂:清热,安胎,治先兆流产,乳头破裂或糜烂;用量南瓜蒂1个,焙焦研粉服。南瓜根:清热、渗湿、解毒,治黄疸,牙痛;用量0.5~1两。南瓜藤:清热,治肺结核低烧;用量0.5~1两。别名:南瓜仁(《科学的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