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海蜇皮2022-10-07 19:05:40
中药材“海蜇皮”。别名:白皮子(《柑园小识》),白皮纸、秋风子(《纲目拾遗》),姹皮(《医林纂要》),罗皮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红豆2022-10-07 19:05:40
中药材“海红豆”。出处:《海药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林中或无荫的山溪沟边和山坡,亦栽于庭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以至喜马拉雅山东部。原形态:海红豆,又名:孔雀豆、红豆、相思树、相思格、双栖树、红木、西施格树。 落叶乔木,高约8米,幼嫩部被小柔毛。2回羽状复叶,有羽片4~12对(海南产的3~4对),小叶8~14枚,矩圆形或卵形,长2.5~3.5厘米,宽约1.5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茜2022-10-07 19:05:39
中药材“海茜”。别名:海草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大干潮线以下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的石沼中。 2.生长在低潮带至大干潮线下较深处的岩礁上。为我国特有的亚热带海藻种类。 3.生于中潮带和低潮带的岩石上,或在高、中潮带的水洼或石沼中。 4.生长于低潮带深沼中或大干潮线下深至4m处的岩石上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广东沿海水域。日本沿海亦有分布。 2.分布于福建(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螺壳2022-10-07 19:05:38
中药材“海螺壳”。出处: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性味: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螺厣2022-10-07 19:05:38
中药材“海螺厣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 1.幼螺多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;成体多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数米至数十米深的细沙或多泥的海底。能捕食其他软体动物。雌雄异体,产卵期约58月,卵产在甲壳质的狭长卵袋中,每一卵袋包含卵子数百至数千个,于水温2326℃时,34星期即可变成面盘幼虫,破袋而出,过一段时间长成幼螺,2年可达性成熟。 2.生活于低潮线附近及1941m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藻石2022-10-07 19:05:37
中药材“海藻石”。别名:小海浮石、石花、大花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潮间带23m或更深处的礁石上或牡蛎壳等基质上。 2.生于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岩石上。终年生长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辽宁、山东等沿海。 2.分布于浙江沿海。原形态:1.太平洋石枝藻 藻体紫红色或暗红色,皮壳状,径48cm,厚12mm,重度钙化,表面有许多分枝状瘤状突起,高26mm,径24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萝2022-10-07 19:05:37
中药材“海萝”。别名:鹿角菜、鹿角、猴葵、纶、赤菜、牛毛菜、毛毛菜、红菜、胶菜、红毛菜、石花菜。出处:1.《食性本草》鹿角菜条载:“出海州,登、莱、沂、密州并有。”2.《品汇精要》始载其形态:“鹿角菜,茎长二三寸,红紫色,生海中石上,其茎中空而多歧,形类鹿角,故以名之。海人采鬻以作蔬茹,今笔家煮以制笔,盖取其粘滑而不散乱也。”3.《纲目》亦载:“鹿角菜,生东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螺2022-10-07 19:05:36
中药材“海螺”。别名:瓷螺、交螺、海窝窝、海牛牛。性味:甘,寒。功能主治:制酸,化痰,软坚,止痉。用于胃痛,吐酸,淋巴结结核,手足拘挛。用法用量:1~3钱,研粉服。别名:假猪螺(《交州记》),顶头螺、海窝窝(《河北药材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生活于浅海底岩石间。我国南、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原形态:红螺(《纲目》) 螺壳坚厚,壳高4~10余厘米;壳顶尖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螵蛸2022-10-07 19:05:36
中药材“海螵蛸”。别名:乌贼骨、墨鱼骨。性状:无针乌贼:呈扁长椭圆形,中间厚,边缘薄,长9~14cm,宽2.5~3.5cm,厚约1.3cm。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,两侧略显微红色,有不甚明显的细小疣点;腹面白色,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;角质缘半透明,尾部较宽平,无骨针。体轻,质松,易折断,断面粉质,显疏松层纹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 金乌贼:长13~23cm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海蟑螂2022-10-07 19:05:35
中药材“海蟑螂”。别名:海蛆、海岸水虱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集群生活,栖息于中高潮区和潮上区的岩石间或海滩附近的建筑物内,爬行迅速,水陆两栖,以陆栖为主,喜食藻类,常以紫菜、海带为食,为海产养殖业敌害之一。 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沿海各地。原形态:海蟑螂,体长椭圆形,棕褐色,体背中轴勾结淡。雌体长2828.8mm,宽9.510mm;雄体长2628.5mm,宽1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