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牛尾泡2022-10-07 19:03:43
中药材“牛尾泡”。别名:山泡刺藤、黄泡叶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灌丛中,路边及林缘。分布四川,贵州,广西,湖北等地。原形态: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,高1~1.5米.茎细长,具有柄腺毛,或脱落,散生小钩状皮刺。叶互生;近革质;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8~15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,边缘疏生具凸头的小锯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熊肉2022-10-07 19:03:43
中药材“熊肉”。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奶浆根2022-10-07 19:03:42
中药材“牛奶浆根”。别名:毛天仙果根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: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归经:《闽东本草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牙痈草2022-10-07 19:03:42
中药材“牙痈草”。别名:破布草、破布粘、大号疟草、一条龙、母一条根、半边龙。出处:福建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、村边砂质土壤。分布福建、广东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。原形态:二年生直立草本,被硬粗毛。单叶互生,阔披针形,先端短尖,基部渐狭而下延,下面具有粗而显明的叶脉,两面均被粗毛,全缘。蝎尾状总状花序;花白色或蓝色、或篮色中间带红;无苞片;萼片5深裂;花冠管短,喉部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奶柴2022-10-07 19:03:41
中药材“牛奶柴”。出处:《闽东本草》。归经:入肺、脾、肾三经。性味:甘淡,温,无毒。注意:有外邪风热者忌用;配药忌五加、白簌花。功能主治:补中益气,健脾化湿,强筋壮骨,消肿,活血解毒。治风湿关节痛,中气虚弱,气血衰微,四肢酸软,筋骨不利,跌打损伤,经闭,乳汁不通。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复方:治脱肛:牛奶柴、清水藤各一两,狗脊七钱,地菍根三钱。煎服。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儿藤2022-10-07 19:03:41
中药材“牛儿藤”。别名:大鸭公藤、石萝藤、石蔓藤、大叶甜果子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4000m的山坡、灌丛或林下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原形态:黄背勾儿茶 藤状灌木,高78m。全株无毛。小枝圆柱形,平展,黄色或变褐色,有时被粉。叶互生;叶柄长12.5cm,无毛;托叶早落;时片纸质,卵圆形、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7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牙疳药2022-10-07 19:03:40
中药材“牙疳药”。别名:对坐叶、叶上绣球、四禀关、节节花、骨叶。性味:甘、辛,凉。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健脾消积,清热解毒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小儿疳积,久泻,痢疾,牙疳;外用治皮肤瘙痒,结膜炎。用法用量:3~6钱,水煎服或泡酒服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别名:节节花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对坐叶、酒药草、野鸡草(《云南中草药》),叶上绣球、小绣球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奶子2022-10-07 19:03:39
中药材“牛奶子”。别名:阳春子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甜枣、麦粒子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半春子、岩麻子、密毛子、羊奶子、芒珠子、禾了子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出处:《江苏药材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干燥地或河边砂地、灌丛内。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。原形态:落叶灌木,高达4米。枝具针刺,小枝带黄褐色,或一部分密被银白色鳞片。叶互生,纸质,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嗓管2022-10-07 19:03:39
中药材“牛嗓管”。别名:泡通、大泡通、饭包叶、伞把木、三叉木、隔子通、大通塔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502000m的密林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小乔木,高510m。茎粗大,暗褐色,小茎纵剖面有质地松泡的海绵状,髓部时而横隔成层叠的隔膜状。叶互生,为掌状复叶,有小叶7;具圆柱形长柄,柄长1530cm,基部膨大,与托叶合生呈鞘状,抱茎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牛尾菜2022-10-07 19:03:38
中药材“牛尾菜”。别名:牛尾蕨、土春根、牛尾结、马尾伸筋、七层楼、金刚豆藤、草菝葜。性味:甘、苦,平。功能主治:祛风活络,祛痰止咳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筋骨疼痛,跌打损伤,腰肌劳损,支气管炎,肺结核咳嗽咯血。用法用量:0.5~1两,水煎或泡酒服。别名:马尾伸根、过江蕨,老龙须(《江西草药》),金刚豆藤(《贵州草药》),草菝葜、大伸筋草(《陕西中草药》),千层塔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