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葎草2022-10-07 18:44:25
中药材“葎草”。别名:拉拉秧、拉拉藤、五爪龙、簕草、大叶五爪龙、拉狗蛋、割人藤。炮制:洗净,晒干,切碎用。性味:甘、苦,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。用于肺结核潮热,肠胃炎,痢疾,感冒发热,小便不利,肾盂肾炎,急性肾炎,膀胱炎,泌尿系结石;外用治痈疖肿毒,湿疹,毒蛇咬伤。用法用量:3~5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外敷,蛇咬伤则敷伤口周围。备注:(1)用于肺热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蕈2022-10-07 18:44:24
中药材“葛蕈”。别名:葛乳、葛花菜(《纲目》),葛菌、红血莲(《四川中药志》),螺丝起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。分布我国中南、西南部。原形态:一年或多年生寄生内质草本,高10~15厘米。茎为块状球形,粗厚肥大,不规则分裂,淡黄褐色,具淡白色星状小突起;花茎粗壮而直立,红色,由块茎顶端抽出,高8~12厘米,径1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根2022-10-07 18:44:24
中药材“葛根”。别名:葛藤、粉葛、干葛、葛麻藤。性状:野葛: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,长5~35cm,厚0.5~1cm。外皮淡棕色,有纵皱纹,粗糙。切面黄白色,纹理不明显。质韧,纤维性强。无臭,味微甜。 粉葛:呈圆柱形、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,长12~15cm,直径4~8cm;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,大小不一。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,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。横切面可见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落花生枝叶2022-10-07 18:44:23
中药材“落花生枝叶”。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。化学成分:花生的地上部分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,已确证的有:戊烯醇3、已醇、芳樟醇、α松油醇、牻牛儿醇。功能主治:①《滇南本草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蔓2022-10-07 18:44:23
中药材“葛蔓”。别名:葛藤蔓(《卫生易简方》)。出处:《唐本草》。原形态:形态详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藟果实2022-10-07 18:44:22
中药材“葛藟果实”。出处:《贵州草药》。性味:性平,味甘。功能主治:润肺止咳,清热凉血,消食。复方:①治咳嗽:葛藟果实三钱。煨水服。 ②治吐血:葛藟果实五钱。煨水服。 ③治食积:葛藟果、叶各五钱。煨水服。出处: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分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台湾等地。原形态:葛藟 木质藤本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粉2022-10-07 18:44:21
中药材“葛粉”。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。化学成分:葛粉的一般分析为淀粉76.144%,蛋白质0.082%,纤维素0.36%,灰分0.224%和水分19.546%。归经:《品汇精要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落花生2022-10-07 18:44:21
中药材“落花生”。别名:花生(《酉阳杂俎》),落花参(《滇南本草》),番豆、土露子(《物理小识》),长生果(《本经逢原》),落地松、地豆(《滇海虞衡志》),落地生(《刘启堂经验秘方》),土豆(《纲目拾遗》),及地果(《南城县志》),南京豆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番果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出处:《滇南本草图说》。生境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。根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藟根2022-10-07 18:44:20
中药材“葛藟根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台湾等地。原形态:葛藟 木质藤本。枝条细长,幼枝有灰白色绒毛;卷须与叶对生,二叉状分枝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7cm,被蛛丝状柔毛;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,长3.511cm,宽2.59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心形或近截形,边缘有不等的波状牙齿,上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葛上亭长2022-10-07 18:44:20
中药材“葛上亭长”。别名:毛角豆芫菁。生境分布:南方地区。化学成分:全虫含斑蝥素(cantharidin)。功能主治:皮肤发泡剂。备注:成虫为害大豆、葛、茄、大麻等作物。 中华芫菁E. chinensis Motschulsky,产华北,为大豆有名害虫。 黑芫菁E. megalocephala Gebler,在内蒙古为害菠菜、甜菜、大豆、马铃薯等。别名:亭长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