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蛤仔2022-10-07 18:41:43
中药材“蛤仔”。别名:蚬子。功能主治:贝壳:清热解毒。主治臁疮,黄水疮。 肉:有降压作用。用法用量:贝壳:外敷用(生用或煅用)。别名:玄蛤、花蛤。出处: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喜栖息于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静的内湾中自潮间带至潮下带10余米的沙和泥沙质海底者有生长。雌雄异体,北方繁殖季节在610月。 2.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。 资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蜈蚣兰2022-10-07 18:41:42
中药材“蜈蚣兰”。别名:金百脚、石蜈蚣、飞天蜈蚣、岩洛、蜈蚣草、百脚蜈蚣、柏子兰。性味:微苦,凉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润肺止血。用于气管炎,咯血,胆囊炎,咽喉炎,急性扁桃体炎,慢性副鼻窦炎,肾盂肾炎,小儿惊风。用法用量:0.5~1两。别名:石蜈蚣、狗牙半枝、齿牙半枝莲(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,金百脚、白脚蜈蚣、飞天蜈蚣、蜈蚣草、柏子兰(《浙江民间常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蜈蚣刺2022-10-07 18:41:42
中药材“蜈蚣刺”。别名:马椒、止血丹、马胶根、接骨药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攀援状灌木。茎枝木质,灰褐色,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纸质至革质,边叶柄长可达60cm;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;小叶柄长不及1mm;小叶2151,歪斜的卵状披针形、披针形或为长圆形,长24cm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蜈蚣七2022-10-07 18:41:41
中药材“蜈蚣七”。别名:牌楼七、黑驴蛋、大口袋花、大花囊兰。性味:苦、辛,温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利尿消肿,活血祛瘀,祛风镇痛。用于全身浮肿,下肢水肿,小便不利,白带,风湿腰腿痛,跌打损伤。用法用量:2~3钱,水煎或泡酒服。备注:(1)本品研末压片,每次合生药2克,每天3~4次,口服,治疗急性菌痢,取得一定疗效。别名:黑驴蛋、牌楼七。出处:《陕西中草药》。生境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蜇虫2022-10-07 18:41:40
中药材“蜇虫”。别名:地鳖、土鳖、过街、簸箕虫、蚵蚾虫、地鳖虫、地蜱虫、地乌龟、土元、土鳖虫、臭虫母、盖子虫、土虫、节节虫、蚂蚁虎。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,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。 2.多生活于厨房、灶脚及阴湿处。 资源分布:1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 2.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湖南等地。原形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蜂斗菜2022-10-07 18:41:40
中药材“蜂斗菜”。别名:蜂斗叶、网丝皮、蛇头草。性味:苦、辛,凉。功能主治:消肿,解毒,散瘀。用于毒蛇咬伤,痈疖肿毒,跌打损伤。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蛇头草、水钟流头(《江西草药》),黑南瓜、野饭瓜、南瓜三七、野南瓜、野金瓜头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:《江西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向阳山坡林下,溪谷旁潮湿草丛中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福建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蜈蚣萍2022-10-07 18:41:39
中药材“蜈蚣萍”。别名:麻藻(《群芳谱》),边箕萍(《纲目拾遗》),水百脚、槐瓢、水舌头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大浮萍、包田麻(《贵州草药》),马萍、大鱼萍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池沼、水田等处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原形态:一年生浮水草本。茎细长,横走,有毛。叶有两种,一种细长如根,垂生水中;一种浮在水面,绿色,羽状排列于茎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蜂药2022-10-07 18:41:38
中药材“蜂药”。别名:翠云草、翠羽草、石打穿、水梭罗、家昌金、小爬岩草、地虱子、风轮草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原形态:茎匍匐,长约30cm。叶二型,在枝两侧及中间各2行;侧叶卵形,长22.5mm,宽11.2mm,基部偏斜心形,先端尖,边缘全缘或有小齿;中叶斜卵状披针形,长1.5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蜗牛2022-10-07 18:41:38
中药材“蜗牛”。别名:天螺蛳、里牛、瓜牛。性味:咸,寒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利尿。用于痈肿疔毒,痔漏,小便不利。用法用量:0.5~1钱,研末或入丸散剂服。外用适量,研末或鲜品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仆累(《山海经》),小牛螺、黄犊(《三苍》),蚹蠃、鼠蝓(《尔雅》),蜗蠃、蜾蠃(《说文》),蠡蠃(《广雅》),陵螺(崔豹《古今注》),山蜗、瓜牛(陶弘景),蠡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蜂蜡2022-10-07 18:41:37
中药材“蜂蜡”。性状:本品为不规则团块,大小不一。呈黄色、淡黄棕色或黄白色,不透明或微透明,表面光滑。体较轻,蜡质,断面砂粒状,用手搓捏能软化。有蜂蜜样香气,味微甘。贮藏:置阴凉处,防热。炮制:用时熔化,澄清,除去杂质。性味:甘,微温。功能主治:收涩,敛疮,生肌,止痛。外用于溃疡不敛,臁疮糜烂,创伤,烧、烫伤。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熔化敷患处;常作成药赋型剂及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