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蜘蛛2022-10-07 18:41:36

    中药材“蜘蛛”。别名:圆蛛、大腹圆网蛛、檐蛛、癞癞蛛、到麻[蒙名]。生境分布:全国各地。性味:甘、微苦,微寒。功能主治:消炎,解毒,疗疮消瘰。主治瘰疬,疔疮,蜂蝎蛰伤。 治鼻瘜肉:蜘蛛、红糖各适量,共捣烂,涂鼻瘜肉上。 慢性睾丸炎,疝气:蜘蛛(新瓦焙黄)研粉,肉桂各1钱,每次0.5~1克,开水送服,日服2~3次。 小儿疳积:活蜘蛛1个,鸡蛋1个顶端打一小洞塞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蜂窝草2022-10-07 18:41:36

    中药材“蜂窝草”。别名:打毒金。性味:苦、辛,温。功能主治:疏风散寒,化痰止咳。感冒,头痛,牙痛,咳嗽,咽喉炎,百日咳,支气管哮喘。用法用量:3~5钱。别名:蜂巢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绣球防风(《文山中草药》)。出处: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村边,路旁、荒野草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约80厘米。全株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蜂毒2022-10-07 18:41:35

    中药材“蜂毒”。性状:浅黄色透明液体,比重1.1313,PH5.5。性味:辛、苦,平。注意: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防治中毒现象发生。功能主治:祛风湿,止疼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膝酸痛,坐骨神经痛。用法用量:每用1~5个蜂。捉到蜜蜂后,轻捏头部,然后迅速放于患处,将蜂尾贴于皮肤,使之刺螫,立即感到疼痛,此时蜂毒随螫针注入皮肤内,约1分钟,将蜂弹去,拔出螫刺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蜂蜜2022-10-07 18:41:34

    中药材“蜂蜜”。别名:蜂糖、蜜糖。性状:本品为半透明、带光泽、浓稠的液体,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,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。气芳香,味极甜。相对密度本品如有结晶析出,可置于不超过60℃的水浴中,待结晶全部融化后,搅匀,冷至25℃,照相对密度测定法项下的韦氏比重秤法(附录ⅦA)测定,相对密度应在1。349以上。贮藏:置阴凉处。归经:归肺、脾、大肠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蜘蛛抱蛋2022-10-07 18:41:34

    中药材“蜘蛛抱蛋”。别名:大叶万年青、竹叶盘、九龙盘、竹节伸筋、赶山鞭、斩龙剑。性味:甘,温。功能主治:活血散瘀,补虚止咳。用于跌打损伤,风湿筋骨痛,腰痛,肺虚咳嗽,咯血。用法用量:0.5~1两。别名:一叶(《琉球国志略》),一帆青(《质问本草》),飞天蜈蚣、哈萨喇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竹叶伸筋(《衡山民间草药》),大九龙盘、竹叶盘、九龙盘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蜈蚣2022-10-07 18:41:33

    中药材“蜈蚣”。别名:百足虫、千足虫、金头蜈蚣、百脚。性状:本品呈扁平长条形,长9~15cm,宽0.5~1cm。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,全体共22个环节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,略有光泽,有头板覆盖,头板近圆形,前端稍突出,两侧贴有颚肢一对,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。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,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,具光泽,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;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蜈蚣藻2022-10-07 18:41:32

    中药材“蜈蚣藻”。别名:海赤菜、冬家烂、膏菜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。 2.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。 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 2.分布于辽宁、山东、浙江沿海,但以广东沿海为多。原形态:1.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,胶质粘滑,丛生,高720(30)cm,主干单一至顶,亚圆柱形略扁,宽25(8)c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蜈蚣藤2022-10-07 18:41:32

    中药材“蜈蚣藤”。别名:多叶花椒、马椒、小叶刺椒。性味:辛、苦,温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祛风止痛。用于风湿关节疼痛;外用治牙痛,癣。用法用量:3~5钱。外用适量。出处: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原形态:植物形态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蜗牛壳2022-10-07 18:41:31

    中药材“蜗牛壳”。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蜂胶2022-10-07 18:41:31

    中药材“蜂胶”。性状:呈黄褐色或黑褐色,具粘性,有芳香气味。性味:辛、温。功能主治:软化角化组织、止痛。用于鸡眼、胼胝、寻常疣。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涂敷患处。出处:江西《中草药学》。化学成分:含树脂约50~60%,蜂蜡30%,芳香挥发油10%和一些花粉等夹杂物。功能主治:①《中华皮肤科杂志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