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蛇附子2022-10-07 18:42:00
中药材“蛇附子”。别名:石猴子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石抱子、土经丸(《江西草药》),金线吊葫芦,三叶对(《浙扛民间常用草药》),小扁藤、三叶扁藤、拦山虎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,雷胆子(湖南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。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野。分布湖北、江西、福建及西南各地。原形态:三叶崖爬藤,又名:有角乌蔹莓、三叶青、石老鼠。 攀援藤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接骨2022-10-07 18:41:59
中药材“蛇接骨”。别名:白叶跌打、见肿消、羊草跌打、回筋口千、树三七、石三七。生境分布:安徽、云南、贵州。性味:辛,凉。功能主治:通经活络,消肿止痛,消炎止咳。外用治跌打损伤,软组织挫伤。内服治支气管炎,肺结核。用法用量:外用鲜品捣烂加胡椒末适量外敷患处。内服全草1钱,炖肉服。别名:回筋口干、树三七、石三七(《云南中草药》),见肿消、羊草跌打、白叶跌打(《云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王藤2022-10-07 18:41:59
中药材“蛇王藤”。别名:双目灵。性味:辛、苦,凉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毒蛇咬伤,胃、十二指肠溃疡;外用治瘭疽,疮痈。用法用量:0.3~1两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敷患处。蛇伤除内服外,同时敷伤口周围。别名:双目灵、治蛇灵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: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、丘陵的灌木丛中或林谷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迷草2022-10-07 18:41:58
中药材“蛇迷草”。出处: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300m的山谷疏林下、水旁岩石缝间或积土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原形态:草本,直立,高720cm。具匍匐茎,逐节生根;直立茎四棱形,肉质,通常带红毛;叶片膜质或近纸质,卵形或广卵形,先端渐尖,基部平截或心形,长58cm,宽35cm,79基出脉,边缘具细浅锯齿,齿尖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果黄堇2022-10-07 18:41:58
中药材“蛇果黄堇”。别名:扭果黄堇、断肠草。出处:据《晶珠本草》记载,不产哇夏嘎的地方,可用那冬赛果代替。让钧多吉说:耶冬赛果清热。叶、花状如当日丝哇(高山紫堇),花黄色,茎方形,中空,较长,味苦。茎断枝一端放入热血中,热血能沿茎上升到另一端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4000m的山地林下、沟边草地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蛎菜2022-10-07 18:41:57
中药材“蛎菜”。别名:海青菜、岩头青、蛎皮菜。出处: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长在中潮带以上,带有沙土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。 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南海沿岸较多。原形态:藻体亮绿色,丛生,高24cm,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,相互重叠,似重瓣花朵,边缘略卷曲。体上部膜质,厚3050μm;基部厚100125μm,软骨质,稍硬。细胞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蜕2022-10-07 18:41:57
中药材“蛇蜕”。别名:蛇皮、蛇退、长虫皮、龙衣、蛇壳。性状:本品呈圆筒形,多压扁而皱缩,完整者形似蛇,长可达1m以上。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,有光泽,鳞迹菱形或椭圆形,衔接处呈白色,略抽皱或凹下;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,鳞迹长方形,呈覆瓦状排列。体轻,质微韧,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,轻轻搓揉,沙沙作响。气微腥,味淡或微咸。贮藏:置干燥处,防蛀。炮制:蛇蜕:除去杂质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莓2022-10-07 18:41:56
中药材“蛇莓”。别名:蛇泡草、蛇盘草、蛇果草、龙吐珠、宝珠草、三匹风、三叶莓、地杨梅、三爪风、三爪龙、三脚虎、红顶果。性味:甘、酸,寒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。用于感冒发热,咳嗽,小儿高热惊风,咽喉肿痛,白喉,黄疸型肝炎,细菌性痢疾,阿米巴痢疾,月经过多;外用治腮腺炎,毒蛇咬伤,眼结膜炎,疔疮肿毒,带状疱疹,湿疹。亦可试治癌症。并可用于杀灭孑孓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眼草2022-10-07 18:41:56
中药材“蛇眼草”。别名:雨过天晴、大麻草、粉草、鸢尾叶凤尾菊。性味:辛、苦,凉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:祛风活络,解毒,消积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小儿疳积;外用治毒蛇咬伤。用法用量:2~3钱。外用适量,根研粉调香油敷患处。别名:大麻草、粉草(《云南中草药》),雨过天膏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鸢尾叶风毛菊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出处:《云南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蛇葡萄根2022-10-07 18:41:55
中药材“蛇葡萄根”。别名:山葡萄根(《江西草药》),野葡萄根(《泉州本草》),蛇白蔹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: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。性味:①《泉州本草》: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