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茖葱2022-10-07 18:46:22

    中药材“茖葱”。别名:格葱(《千金·食治》),山葱(《唐本草》),隔葱、鹿耳葱(《救荒本草》)。出处:《唐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野林荫、草甸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湖北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鳞茎长椭圆形,鳞茎皮成丝网状。叶具长柄,长卵形或长椭圆形,全缘,质软而平滑,稍带粉白色;平行脉。花茎长30~60厘米:花小,绿白色乃至淡紫色,簇生于茎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臭李皮2022-10-07 18:48:44

    中药材“臭李皮”。别名:鼠李皮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林下,灌丛或林缘和沟边阴湿处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。原形态:达乌里鼠李 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10m。小枝粗壮,近对生,褐色或红褐色,顶端常有大的芽,而不形成刺,或于分叉处具短针刺。叶对生于长枝上,或丛生于短枝上;叶柄长1.54cm;叶片纸质,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413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绵藤2022-10-07 18:51:08

    中药材“绵藤”。别名:粉背南蛇藤、博根藤、麻妹条、落霜红、来阿片[苗语]。生境分布: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。性味:辛,平。功能主治:化瘀消肿,止血生肌。主治跌打红肿,刀伤。用法用量:适量煮水洗或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麻妹条(《贵州草药》),来阿片(苗名)。出处:《贵州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山地丛林中。分布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紫茉莉叶2022-10-07 18:53:34

    中药材“紫茉莉叶”。出处:《峨嵋药植》。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禾叶风毛菊2022-10-07 18:55:53

    中药材“禾叶风毛菊”。别名:线叶风毛菊、占车[藏名]。生境分布: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性味:微苦,凉。功能主治:清热凉血。主治肝胆发炎,胃肠炎,内脏出血。用法用量:配方用,3~5钱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民族药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4200m的高山草地和草坡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原形态:禾叶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1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白鹅膏2022-10-07 18:58:16

    中药材“白鹅膏”。别名:白鹅脂(《千金·食治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瓠子2022-10-07 19:00:33

    中药材“瓠子”。别名:甘瓠(《诗经》),甜瓠(《千金·食治》),净街棰(《清异录》),龙蜜瓜、天瓜(《滇南本草)),长瓠(《纲目》),扁蒲(《群芳谱》)。出处:《唐本草》。生境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原形态:一年生攀援草本,具软毛;卷须有分枝。叶互生,叶片心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,长10~40厘米,宽与长略相等,稍有角裂或3浅裂,先端短尖或钝圆,边缘具短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溪黄草2022-10-07 19:05:07

    中药材“溪黄草”。别名:熊胆草、山熊胆、风血草、黄汁草。性味:苦,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利湿,凉血散瘀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,急性胆囊炎,肠炎,痢疾,跌打肿痛。用法用量:0.5~1两。别名:熊胆草、血风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溪沟草、山羊面、台湾延胡索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,土黄连(《广西中草药》),四方蒿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,香茶菜(江西《草药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水蓼2022-10-07 19:07:31

    中药材“水蓼”。别名:蔷、虞蓼(《尔雅》),泽蓼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辣蓼草(《本草求原》),柳蓼、川蓼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水红花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药蓼子草、红蓼子草(《重庆草药》),白辣蓼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胡辣蓼(《东北植药图志》),痛骨消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红辣蓼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,假辣蓼,斑蕉萆(《广西中草药》),水辣蓼、小叶辣蓼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橄榄核2022-10-07 19:09:35

    中药材“橄榄核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生境分布:主产福建,此外,广东、广西亦产。性状:果核呈梭形,两头钝尖,红棕色,上有6条棱线,质坚硬,不易碎;剖开内有3室,其中各有种子1粒。种子细长梭形。种皮棕红色,内为白色种仁,油性足。无臭。性味:《纲目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