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奶浆果2022-10-07 19:22:12
中药材“奶浆果”。别名:异叶榕、大山枇杷、牛奶子、大斑鸠食子。生境分布:长江流域中下游和华南。性味:甘、酸,温。功能主治:下乳补血。主治脾虚胃弱等症。用法用量:干品1~2两,鲜品1斤,炖肉服。别名:牛奶子(《峨嵋药植》),大山枇杷,大斑鸠食子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低山区林下半阴处。分布西南、华南、华东及湖北、湖南、河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委陵菜2022-10-07 19:22:11
中药材“委陵菜”。别名:毛鸡腿子、野鸡膀子、蛤蟆草、山萝卜、翻白草[山东]、白头翁[湖北]。性状:本品根呈圆柱形或类圆锥形,略扭曲,有的有分枝,长5~17cm,直径0.5~1cm;表面暗棕色或暗紫红色,有纵纹,粗皮易成片状剥落;根头部稍膨大;质硬,易折断,断面皮部薄,暗棕色,常与木部分离,射线呈放射状排列。叶基生,单数羽状复叶,有柄;小叶狭长椭圆形,边缘羽状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姜花果实2022-10-07 19:22:11
中药材“姜花果实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阴湿处。庭院常有栽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姜花,多年生草本,高12m。叶无柄;叶舌长23cm,膜质: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2040cm,宽4.58cm;苞片卵圆形,呈覆瓦状排列,每一苞片内有花23朵;花萼管长约4cm,先端一侧开裂;花冠白色,花冠管纤细,长约8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姬蕨2022-10-07 19:22:10
中药材“姬蕨”。别名:冷水蕨。生境分布: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性味:苦、辛,凉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收敛止痛。主治烧烫伤,外伤出血。用法用量:烧烫伤:鲜品全草捣烂,用洗米水或冷开水调匀,取汁外涂。 外伤出血:鲜嫩叶捣烂敷伤处,或用干叶研粉撒患处。别名:岩姬蕨、冷水蕨。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姜三七2022-10-07 19:22:10
中药材“姜三七”。别名:三七姜、姜叶三七、土田七、竹叶三七、姜七。性味:辛,温。功能主治: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。用于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吐血衄血,月经过多;外用治虫蛇咬伤,外伤出血。用法用量:1~3钱,水煎或泡酒服;外用适量研粉或用炭粉撒敷患处。出处:《云南中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山涧、林下草丛中。分布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矮小秃净草本,有香味。叶数枚,卵形,二列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奶浆参2022-10-07 19:22:09
中药材“奶浆参”。别名:万丈深、马尾参(《云南中草药》),还阳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: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性味:《云南中草药》:...
查看详情 >> -
奶浆木2022-10-07 19:22:09
中药材“奶浆木”。别名:牛舌子树、小木通、一母三样、一种三苗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中海拔的山谷、水边、林区湿地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原形态: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5m。树皮灰褐色;幼枝红褐色,节短。叶互生,变异大;叶柄长 1.56cm,红色;托叶披针形.长约1cm;叶片倒卵状椭圆形、倒卵形、披针形或琴形,长718cm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姜石2022-10-07 19:22:08
中药材“姜石”。别名:沙姜石、礓砾、裂姜石。出处:1.姜石首载于《新修本草》,列玉石部下品谓:“味咸,寒,无毒……生土石间,状如姜。有五种,色白者最良。所在有之,以烂、不碜者好。齐州历城(今山东济南)东者良。”2.《本草图经》附有齐州姜石图,其状如姜。根据以上古本草文献所记载的姜石与今之土层中的钙质结核一致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主产于华北、西北黄土地带及石灰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威灵仙叶2022-10-07 19:22:08
中药材“威灵仙叶”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80150m的山坡、山谷灌木丛中、沟边路旁草丛中。 2.生于干山坡、山坡草地或固定的沙丘上。 3.生于山坡灌木丛中,杂木材下或林边。 4.生于海拔2501850m山坡疏林、路旁灌木丛中或山谷、溪边。 5.生于海拔1001800m的山地、山谷、溪边的灌木丛中、林边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陕西南部、江苏南部、安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姜叶2022-10-07 19:22:07
中药材“姜叶”。出处:《纲目》。性味:《纲目》: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