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藨草2022-10-07 18:42:55
中药材“藨草”。别名:野荸荠、光棍草、光棍子。生境分布:除广东外,各省区均有。性味:甘、涩,平。注意:孕妇及体虚无积滞者勿用。功能主治:开胃。主治食积气滞,呃逆饱胀。用法用量:0.5~2两。别名:野荸蔼、光棍子、光棍草。出处:始载于(《中国植物志》11卷)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河边、溪塘边、沼泽地及低洼潮湿处。 资源分布:除广东、海南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原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藤壶2022-10-07 18:42:55
中药材“藤壶”。别名:石疥;大石疥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营固着生活,群栖于岩石相潮间带中潮区的上部,常形成白色的“藤壶带”,尤以内湾盐度较低,水质澄清处分布较多。 资源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原形态:白脊藤壶,壳圆锥形,密集生长的个体呈圆筒形,峰吻闪电战直径约20mm,高1214mm,壳口稍展开,略呈五边形,壳析表面具有粗细不等的许多白色纵肋,肋间凹处深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蘑菇2022-10-07 18:42:54
中药材“蘑菇”。别名:双孢蘑菇、洋蘑菇、洋蕈、洋菌、洋茸、西洋草菇。生境分布:于秋季雨后发生在菜园、田野、庭园等处。分布于各地。药理作用:子实体含胰蛋白酶、麦芽糖、酶、解朊酶、及酪氨酸酶,前三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,后者为降血压剂。性味:甘,平。功能主治:消食,清神,平肝阳。主治消化不良,高血压。用法用量:每日鲜品8两,炒、煮食均可。 治高血压:每天鲜品10两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藨寄生2022-10-07 18:42:54
中药材“藨寄生”。别名:石腊竹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和于海拔9003500m的林下温处或灌丛同,喜寄生于悬钩子属(Rubus)植物根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:藨寄生 肉质寄生草本,全株高818cm。茎粗壮。茎基部的叶近圆形,上部为宽卵形或长圆形,两面无毛。花常3至数朵簇生于茎的顶端;花梗长12(2.5)cm;苞片1枚,长卵形或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藤三七2022-10-07 18:42:53
中药材“藤三七”。别名:藤子三七。生境分布:云南。性味:微苦,温。功能主治:滋补,壮腰膝,外用消肿散瘀。主治腰膝痹痛,病后体弱。外用治跌打损伤,骨折。用法用量:1~2两。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。别名:藤子三七。出处: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生境分布:多为栽培。原形态:肉质小藤本。叶互生,肉质,卵圆形,长4~6厘米,宽4~5厘米,光滑无毛;叶柄短。叶腋生瘤块状珠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藤本夜关门2022-10-07 18:42:53
中药材“藤本夜关门”。生境分布:云南。性味:微涩、淡,平。功能主治:消炎收敛。主治子宫脱垂,偏头痛,外伤出血。用法用量:1~2两;外用研细粉撒患处。别名:合包叶、猪叶莱。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201600m的疏林或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。原形态:灰毛白鹤藤 攀援灌木。茎圆柱形,密被白色或带灰色或淡褐色绒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7.5cm,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藜2022-10-07 18:42:52
中药材“藜”。别名:莱(《诗经》),厘、蔓华(《尔雅》),蒙华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鹤顶草(《土宿本草》),红落藜、舜芒谷(《救荒本草》),红心灰藋(《庚辛玉册》),落藜、胭脂菜(《纲目》),飞扬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灰苋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灰藜、灰蓼头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灰藜、灰菜、灰条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藤黄2022-10-07 18:42:52
中药材“藤黄”。别名:海藤、玉黄、月黄。生境分布:越南、泰国、印度等热带地区。化学成分:本品含树脂70~80%,主为α藤黄酸(αgarcinolic acid,C23H28O6),β藤黄酸(C25H32O6)及γ藤黄酸(C23H28O6);还有水溶性树胶15~25%氧化酶及微量挥发油。...
查看详情 >> -
藤商陆2022-10-07 18:42:51
中药材“藤商陆”。别名:野牵牛、野番薯、栅手、五爪金龙、山苦瓜、苦瓜头、百解薯。性味:苦,寒。有毒。注意:孕妇、体弱者忌服。功能主治:解毒散结,逐水消肿。用于水肿腹胀,便秘;外用治乳腺炎,痈疮,淋巴结结核。用法用量:2~3钱;外用适量,鲜草捣烂外敷,或磨酒涂搽患处。别名:山苦瓜、百解薯、苦瓜头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野牵牛(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:《广西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 -
藜芦2022-10-07 18:42:50
中药材“藜芦”。别名:黑藜芦、山葱、大叶藜芦、棕包头、人头发、七厘丹。性味:辛、苦,寒。有毒。注意:内服宜慎,孕妇忌服。不宜与人参、沙参、丹参、玄参、苦参、细辛、芍药同用。功能主治:祛痰,催吐,杀虫。用于中风痰壅,癫痫,疟疾,骨折;外用治疥癣,灭蝇蛆。用法用量:0.5~1钱;外用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别名:葱苒(《本经》),葱葵、山葱、丰芦、蕙葵、公苒(《吴普本……...
查看详情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