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蛇含2022-10-07 18:42:11

    中药材“蛇含”。别名:五匹风、五爪龙。性味:苦,微寒。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止咳化痰。用于外感咳嗽,百日咳,咽喉肿痛,小儿高热惊风,疟疾,痢疾;外用治腮腺炎,乳腺炎,毒蛇咬伤,带状疱疹,疔疮,痔疮,外伤出血。用法用量:0.3~1两;外用适量,鲜全草捣烂敷或取汁搽患处。别名:蛇衔(《本经》),威蛇(《日华子本草》),小龙牙(《斗门方》),紫背龙牙(《本草图经》)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蚕豆茎2022-10-07 18:42:11

    中药材“蚕豆茎”。别名:蚕豆梗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出处: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化学成分:茎含山柰酚、对羟基苯甲酸、延胡索酸、白桦脂醇等。茎、叶、花、豆荚都含D甘油酸。药理作用:甘油酸有利尿作用。参见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蚬肉2022-10-07 18:42:10

    中药材“蚬肉”。出处:《唐本草》。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蚕豆荚壳2022-10-07 18:42:10

    中药材“蚕豆荚壳”。别名:蚕豆黑壳(《纲目拾遗》)。出处: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。化学成分:含β(3(βD吡喃葡糖氧基)4羟苯基)L丙氨酸。也含甘油酸。药理作用:豆荚所含甘油酸,对兔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。功能主治:治咯血,鼻衄,尿血,消化道出血,手术野出血,天泡疮,烫伤。 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蚕豆花2022-10-07 18:42:09

    中药材“蚕豆花”。出处: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生境分布:产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四川等地。性状:干燥的花,黑褐色,皱缩,长约2厘米;萼紧贴花冠管,先端5裂片,每因干燥碎断而残缺;花的旗瓣在外,并包裹着翼瓣和龙骨瓣,因皱缩卷曲,不易分辨。气微香,味淡。以花朵干燥、完整、紫黑色者为佳。性味:甘,平。 ①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2022-10-07 18:42:09

    中药材“蚶”。别名:魁陆(《尔雅》),魁蛤、复累、瓦屋子(《说文》),蚶子(《岭表录异》),伏老(《本草图经》),血蚶、毛蛤(《山东中药》)。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。原形态:①魁蚶 贝壳2片,坚厚,呈斜卵圆形,极膨胀,合抱近于球形。壳长约8厘米,宽约6厘米。壳顶稍接近,背部两侧略呈钝角;腹缘圆,前端短,后端延伸。放射肋宽,平滑整齐,约42~48条,无明显的结节。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蚺蛇胆2022-10-07 18:42:08

    中药材“蚺蛇胆”。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。归经:①《本草经疏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蚺蛇膏2022-10-07 18:42:08

    中药材“蚺蛇膏”。别名:蟒油(《纲目拾遗》)。出处:《别录》。性味:①《别录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蚕退纸2022-10-07 18:42:07

    中药材“蚕退纸”。别名:蚕子故纸(《千金方》),蚕纸(《近效方》),蚕布纸(《日华子本草》),蚕蜕纸(《圣惠方》),蚕连(《本草衍义》),蚕连纸(《纲目》),蚕沙纸(《本草求原》)。出处:《嘉佑本草》。化学成分:蚕卵壳外层含多酚类,中层、内层含类脂,最内层含类脂及蛋白质。性味:《日华子本草》:...

    查看详情 >>
  • 蚯疽草2022-10-07 18:42:06

    中药材“蚯疽草”。别名:白头菜、夜明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肉桂草、泥鳅菜(《福建中草药》),鱼眼草、茯苓菜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。出处: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生境分布:生于原野荒地。分布我国东南部。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茎直立,被柔毛或秃净,枝和干有棱角。叶互生,具柄;叶片膜质,分裂或不分裂,顶部裂片阔卵形,有粗锯齿。头状花序,极小,近球形,直径……...

    查看详情 >>